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一句玩笑,凯特王妃母校老师自毁职业,命都丢了

www.creaders.net | 2025-11-25 13:56:51  新欧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一个老师,在学校旅行里说了几句不合时宜的“玩笑”,就丢掉了工作,也丢掉了生命。

  这事听起来会让人质疑“太冤枉”,但孰是孰非,咱们听后再做定夺。

  John Wright,54岁,教了十年物理,还是在英国顶级名校Marlborough College——学费一年六万英镑,威尔士王妃凯特的母校。

640 (3).webp

  王妃母校、学费上万,一听就是所有细小风吹草动都会被无限放大、规章制度格外严格的地方。

  可哪怕知道学校的名声和规矩,很多人也没想到,一个在旅行途中脱口而出的玩笑,能把事情推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事情发生在一次为期 17 天的交流项目上。学校会带学生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Marlborough College分校,体验不同的生活和课程。

  对学生是个拓眼界的机会,对陪队老师来说就是正常的带队职责。

  在这趟旅途中,学生们到过新加坡,正准备从地铁站出来。就在这一刻,John说了那句话:“No gum, no gays.”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没有口香糖,没有同性恋”。

  对他本人来说,这句话毫无恶意。他以为自己只是在调侃两个国家的规定——新加坡的“禁止嚼口香糖”,马来西亚的“同性恋违法”。

  这种夹带一点刻薄、又带点自嘲式的玩笑,大概也不是他第一次说。认识他的人都这么形容他:爱开小玩笑,既可能让人发笑,也可能让人皱眉,但基本是无伤大雅的那种。

  然而这次,他对象是学生,而29个学生来自不同背景,对规范的敏感程度也完全不一样。

  再加上Marlborough College本身就以“严格到近乎苛刻的保护机制”著称,只要有人觉得不舒服,只要感觉被冒犯,那就足够形成一条纪律链条。

  接下来发生的一连串事情,让家人用“措手不及”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John回到英国后很快被学校突然停职,没有提前警告,也没有见过类似处分。

  他已经在学校工作十年,记录干干净净,没有任何不良记录,甚至许多同事都觉得他是那种认真、负责、有点爱讲冷笑话的传统理科老师。

  但这次,他被要求参加内部的纪律审查。调查由学校进行,细节完全不对外公开,也不让他了解有哪些指控被记录,哪些学生投诉了他,具体说了哪几句话、是在什么场景被认为 “不合适”——所有信息都在内部封存。

  对他来说,只知道结论:他被认为“行为严重不当”,于是被学校解雇。

640 (4).webp

  最让人无所适从的地方,就在这里,他和他的家人什么都不知道。学校强调,调查是全面并且有依据的。可他的家人却说,他们从头到尾没有收到任何调查细节。

  John的家人们不知道到底有哪些指控成立了,甚至不知道学校有没有找询问当时同行的老师。

  那些老师都说,John在旅行中没有表现出任何恶意或歧视,他们也都愿意为他作证,但这些声音似乎根本没被纳入学校的考量。

  解雇发生在夏天,几乎是一夕之间。John 的朋友形容他当时“彻底崩溃”,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突然变得像是被定罪一样。他觉得自己被误解、被忽视,也被学校抛弃。

  而对家人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一点就是:停职和解雇都来得太突然,太绝对,太像是一刀切的决定。

  John在学校附近、步行十分钟的家里和妻子Rachel一起生活。他一直以学校为骄傲,以教书为乐。他从没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

640 (5).webp 

  11月3日傍晚,John的妻子在家中找到他时,他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验尸官的初步调查给出结论:窒息,由颈部受压导致。很简单的事实,却让家人久久无法接受现实。

  于是,矛头指向了学校。他们认为John并不是因为“严重不当行为”而被解雇,而只是因为说了几句笨拙的玩笑,被过度放大、被草率定性。

  他们说,John没有任何恶意,也没有伤害学生的意图,这些话最多算“不合时宜”,不应该上升到失业。

  John的家人们也强调,从停职到解雇,他都没有被告知清晰、具体的调查过程。他们认为学校没有听取其他教师的证词,也没有让他充分解释。

  而在学校方面,他们的回应非常谨慎。他们坚持认为,John的不当行为不仅仅是那句玩笑,还有其他的歧视性评论,并且其中一些是针对学生的。

  一句话——所有指控在纪律程序中都经过调查,并有确凿依据。

  但这套说法,和John的朋友、同事、家人的叙述又完全对不上。

  就在双方各执一词时,John生前的同事和密友站了出来。“学校里有一种恐惧文化”,老师们都担心自己的职业生涯会被轻易毁掉,这位同事说。

  “那是一所学生非常有权势的学校。学生随时可以投诉你,他们的家长往往权力极大,他们付出了巨额学费,学校不可能得罪他们。你只要惹到一个学生,职业就可能完蛋。”

  他指的是学校内部一种难以触碰的平衡:一边是严格的保护制度,一边是家长和学生的强势关系。

  教师们知道,只要有投诉,尤其是涉及种族、性取向、歧视等敏感议题,学校很可能为了避免风险而选择最“安全”的做法——迅速处理教师。

  而John的案子,让这种内部压力第一次赤裸裸地浮出水面。

  现在,随着更多细节曝光,他的家人希望重新审视整个调查过程。他们不想放大或指责什么,只是希望有人能说清楚:

  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一个在学校干了十年的老师,会因为几句不恰当但明显无恶意的玩笑,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他们也希望,验尸庭最终能关注学校在整个程序中的行为,尤其是那些让John陷入极端焦虑和无助的部分。

  学校方面此时只愿意发出一句标准表态:向他的家人致以诚挚慰问;此刻不适合进一步评论。

  他们没有否认正在进行的内部压力,也没有解释调查中未公开的部分,只是保持了冷静又距离感极强的立场。

  对家人和朋友而言,John是在教学楼里认真备课十年的老师。对举报的学生而言,他是在旅行中开不当玩笑的“歧视者”。

  指控、调查、停职、解雇,再到精神濒临崩溃,最后选择结束生命。他的一生在争议中落幕。

  看到现在,你的心里,有答案了吗?

   0


热门专题
1
俄乌战争
6
四中全会
11
中共两会
2
中日关系
7
美伊冲突
12
大S
3
中美冷战
8
以伊战争
13
洛杉矶大火
4
万维专栏
9
何卫东
14
叙利亚
5
川普
10
AI
15
苗华被抓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