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到日本旅游,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
几乎每家住宅门口,都会贴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住户的姓氏。
譬如:佐藤、铃木、山口、伊藤。
每一块牌子或用大理石雕刻,或用陶瓷、铜板玉琢,整洁清楚,常用汉字,或标注读音,横挂或竖挂,日文称作“表札”。
即便是小小的出租公寓、甚至是老旧的木质长屋,也大多会在门口、信箱、门铃旁注明住户姓名。

许多初来乍到的中国伙伴会问:
“这不会泄露隐私吗?”“就不怕被打扰吗?”
其实,这这一种“姓氏门牌文化”,看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却隐藏着日本社会一种秩序逻辑与“安心感”。
它首先告诉你:日本是“信任社会”,而不是“防备社会”。
在我们中国的许多城市,出于安全与隐私考虑,居民小区大门封闭,需刷卡进出。公寓门口只写“3-101”,不见姓名。快递放在驿站、门卫室,避免直接接触。住户往往“不知邻是谁”,也无需知道。
但在日本,这种门牌文化带来的“彼此可见”的开放性,恰恰是一种邻里之间产生“安心感”的基础。
自己家门口写上“山田”或“井上”的姓,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疏忽,而是为了表达一种基本的社会态度:“我是山田,请多多关照,我不会乱来。”
家门口挂上姓氏门牌,其实也是一种“我不是陌生人”的自我声明。你试想:陌生人拜访一栋公寓,门口什么也没写,心中难免疑惑。但若写着“田中”,就立刻会感到:“原来这里住着某个具体而明确的人。”
在日本,这种“明确感”非常重要。譬如快递员送货,看到名字,知道哪一户是对的。邻居来打招呼,看到名字,知道如何称呼。警察巡逻,也能确认居民身份,防止空屋被盗。
在家门口,挂上姓氏门牌,不是泄露个人隐私,而是为了建立 “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信赖”的社会氛围。
“我是这个社区的一份子,有问题也可以找我,有责任我也愿意承担。”哪怕你只是租客,只住一年,贴上名字,就是一种“住在这里的诚意”。所以在日本,姓名不是私密信息,而是社会识别的一个基础单元。
其实,从姓氏门牌到“姓名可见”的习惯,透着一种 “生活透明”的文化逻辑。
这种习惯,源于日本对“关系透明”的偏好:“只要知道你是谁,才可以放心打交道。”
这和“我躲起来保护自己”是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
所以,与日本人打交道,他首先会递上自己的名片,上面的个人信息——姓名、所属机构、地址、电话、邮箱一目了然,让对方知道“我是谁”。递名片是日本人在社会交往中最基础的信任构建。即使在给陌生的公司、店家打电话时,首先通报自己的姓名,是人与人沟通的第一步。
因此,日本人对于喜欢用虚假的英文名、或者昵称来与人打交道的人,特别反感——你连自己的真实姓名都不愿告诉别人,叫别人如何相信你,与你打交道呢?

所以,在日本,“门口写上自己的名字”这件看似是一件平凡的小事,其实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集体意识、邻里观念、行为自律与人与人之间的“透明契约”。
这是一个社会细节,却也是一面文化镜子。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小女娃名字连名带姓才2笔 第二个字不敢念 |
| 2 | 高市早苗下台已进入倒计时 |
| 3 | 酝酿惊天变局:习已备好A、B计划 |
| 4 | 独揽5金2银:中国15岁天才美少女横空出世 |
| 5 | 突发:中日外交风暴,美国务院首度表态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1 | 狗屁 | 丁小明 |
| 2 | 中央下死命令逼李井泉必须往外 | 高伐林 |
| 3 | 回国杂感:有一种旅游叫中国旅 | 思芦 |
| 4 | 红色后代无耻到了极点 | 周汉卿 |
| 5 | 怪事:王小洪大秘董亦军跳楼暴 | 雷歌747 |
| 6 | 王沪宁同志文摘:请认真学习 | 阿妞不牛 |
| 7 | 悼老哥 忆几位浙江大学老姐 | 体育老师 |
| 8 | 一件小事——见证纽约华人餐馆 | 溪边树下 |
| 9 | 李克强案完整内幕/茅盾文学奖 | 体育老师 |
| 10 | 退休金的十个等级/30年河东30 | 体育老师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