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基兴:最近,让华人拾回自信的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驾鹤西归。 身为物理大咖,他对“美”的诠释反映中西文化差异与发展。
倒带历史,1687年(清康熙26年),牛顿发表《原理》而成关键的科技钥匙。 1769年(乾隆34年),瓦特改良蒸汽机而以此钥带动工业革命。 从此,中外的科技差距飞快地拉大。 1976年,出现“李约瑟大哉问”:“中国近代科学为何落后西方?”爱因斯坦认为因中国没产生逻辑,也没发展实验方法,则科学难产。 维新志士梁启超归咎于“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传统。 中研院前院长吴大猷称是科举桎梏。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教授陈敏则主张,中国人钟爱玉(山川精华与温润)而鄙视玻璃(雕虫小技与冷感)。
中西的科学发展和文化息息相关,包括审美等价值观。 与朱光潜并称20世纪中国美学界“双峰”的宗白华,认为中国山水画却始终没有运用西洋透视法,还反对躲避它,中国自认追求气韵的表现,而贬西方为机械地复制。 中国自傲儒学是正道,鄙视西方科学只是奇技淫巧将导致玩物丧志。 西方善用玻璃,包括十七世纪伽利略发明望远镜而改变人类宇宙观、雷文霍克以显微镜开拓微观世界。
对照地,杨振宁从小受传统诗词美育,由此而品赏与描绘科学志业,例如,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海森堡摸索开创量子力学; 得窥宇称不对称等宇宙奥秘时,有如筹建哥德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歌颂终极之美。 他审美能力已超越中国传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境界,显示于他解析霓虹之美:均为水珠折射阳光的结果,虹是一次内反射42度弧,霓则二次50度弧,可推算自英国物理学家兼诗人马克士威的方程式出来,它不可思议地简洁有力、优美对称,以数学语言写出自然的结构,无疑是造物者的诗篇,理解这些美如诗般的方程式,让人心悸。 此极度浓缩与包含的特性,出现于英诗人布雷克的名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为了沟通,科学家借用人文意念的美,认为研究的对象优美,例如,星系诞生或DNA结构,是审美愉悦的表达。 也将发现的科学现象或自然律称之为美,表达以人的智力揭开自然奥秘的满意。
林语堂自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杨振宁则层次不同地横跨中西人文与科学,反映于后来他奔波中美的济弱扶倾与折冲樽俎等功业,就如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的致辞:“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 (作者为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