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BBC篡改川普讲话,也剪去了英国的灵魂

www.creaders.net | 2025-11-12 13:41:37  印象与逻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新闻的堕落,并不在于错误的报道,而在于有意的选择。

  11月9日,英国广播公司(BBC)迎来了它百年历史中最耻辱的一天。总干事蒂姆·戴维(Tim Davie)与新闻事业部首席执行官黛博拉·特内斯(Deborah Turness)先后辞职。他们的离开,不是财政问题,也不是收视率,而是一段被“再编辑”的政治视频。

  那是2021年1月6日,川普在白宫草坪上的演讲。原始版本中,他呼吁支持者“以和平的方式让我们的声音被听见”。但在BBC的纪录片《Panorama: The Siege of Democracy》中,这句话被剪掉。镜头随后切入国会暴乱的画面,背景配以阴冷的音乐,字幕写着:“这是他煽动暴徒的时刻。”

  这一剪,让事实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形。它把一场政治演讲变成煽动叛乱的证据,把“呼吁和平”改造成“煽动暴力”。当《每日电讯报》揭露这一操控性剪辑后,BBC的信誉在一夜之间坍塌。这不是一个编辑的误差,而是一种叙事选择。

  1月6日事件已成为共和党与MAGA运动的永久伤口,也被左派贴上了“原罪”的标签。而在这一标签形成的过程中,媒体的歪曲与选择性报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事件的真相需要重新调查,那些篡改历史、歪曲事实的人,理应承担应有的责任。

  当叙事取代事实,新闻便不再是记录者,而是武器。

  BBC的问题并非偶然。过去十年,它从“国家理性”的象征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它有固定的敌人:脱欧派、保守党、川普;也有固定的信条:气候议程、多元平权、身份政治。记者的任务从揭示真相,变成确认信仰。

  内部早已制度化“价值观一致性”(Values Alignment),要求报道与机构核心理念保持统一。表面上是职业规范,实质上是思想过滤。任何挑战主流叙事的事实都可能被删改,任何不符政治正确的措辞都要被“调整”。久而久之,BBC不再呈现英国社会的多元,而只代表伦敦文化精英的单一立场。

  蒂姆·戴维在辞职声明中说:“我必须承担最终责任。”BBC的官方说法则更模糊:“这是一次编辑判断上的失误。”然而,这真的是“失误”吗?一个删掉关键句子的行为,是误操作还是决策?如果是误操作,为什么没有被发现?如果有人发现,为什么依然批准播出?

  《泰晤士报》的调查披露,这段视频的“取舍”经由高层审定。这并非一名剪辑师的偶然动作,而是机构意志的体现。当一个机构相信自己在“历史的正确一边”,它就不再害怕错误,只害怕失去叙事权。

  BBC中仍有许多敬业的记者,他们的职业精神无可指摘。真正的问题在于体制:官僚程序窒息了创造力,层层审批耗尽了热情。连一场体育赛事的转播,都可能被上层的“道德审查员”指点,流程之繁琐,几乎让人忘了新闻的初衷。

  BBC的内部早已僵化。表面上标榜多元,内部却等级森严。许多记者出身名校,立场相似,社会背景单一。他们相信自己代表“理性与道德”,实际上早已与社会脱节。BBC Verify 听起来高大上,却频频出错。讽刺的是,这个以“核实真相”为名的部门,却在最关键的政治事件中制造了谎言。《Panorama》的剪辑丑闻,既令人尴尬,又令人发笑,就像发现一位清教徒牧师竟是个酗酒赌徒,还包养着一位天主教情妇。如果这不是腐败,那什么才是腐败?

  如果不是《每日电讯报》曝光,这场“精心设计的误会”可能永远不会被发现。

  BBC的崩塌并非孤例,而是整个西方主流媒体的集体镜像。过去十年,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ABC News 等几乎走上了同一条道路。它们不再竞争真相,而是在竞赛谁更“反川普”。

  美国ABC资深记者特里·莫兰在辞职后直言:“在ABC新闻部或其他传统新闻网络里,几乎没有人支持川普。这必然会影响新闻报道。老牌新闻部门听不到全国许多人的声音,因为这些声音根本不存在于新闻编辑部中。”这句话震惊了许多还相信“新闻独立”的人。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的首席事实核查员凯斯勒在离职前也承认,所谓“Fact Checking”早已沦为政治筛选,核查的不是事实,而是立场。

  他们公开承认的,正是新闻业的潜规则:新闻不再是观察世界的窗口,而是参与斗争的战场。真正的新闻公正,并不是站在正中间、平均分配好坏,而是让事实自己站立,即便它会让某一方不舒服。正如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所言:“新闻的使命,不是去安慰某个阵营,而是去照亮公众所处的世界。”但当新闻编辑室失去了多样性,事实也失去了独立性。结果是“客观”被斗争逻辑取代,“公正”沦为政治阵营的另一种说法,新闻不再是公共信任的基石,而成了一场持续的表演。

  更令人讽刺的是,许多媒体仍然在宣称自己是“客观公正的守护者”。他们批评社交媒体传播假新闻,却自己在制造选择性真相。ABC主持人提前“判决”川普,CBS《60分钟》删减过哈里斯的关键问答,CNN和MSNBC则长期用片面画面暗示“白人至上主义”横行。

  我曾开玩笑说,如果把CNN和BBC的新闻稿对调播放,普通观众恐怕看不出区别。两者的语气、词汇、节奏几乎一致,连措辞中的道德姿态都如出一辙。再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一并放入,你会发现这些媒体几乎可以互换标题和图片,而不影响任何逻辑连贯性。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套“全球左翼叙事矩阵”。

  这种国际化的新闻合唱,是信息时代最危险的现象之一。

  我个人对英国一直怀有敬意。青少年时期接触英国文学与哲学,让我对那个国家的理性与克制深感钦佩。英国人冷静、逻辑、审慎,相较于法国的浪漫与激进,英国文明更像是制度的艺术。BBC曾是这种精神的象征。

  我仍记得第一次听到David Attenborough的声音。那种低沉、节制的语调,如同文明的呼吸。当我们观看BBC的野生纪录片、海洋探索或地球系列时,能感受到那种科学精神与审美平衡。BBC过去代表的是一种世界级的严谨与尊严。正因如此,它的堕落让人倍感痛心。

  它从纪录自然,堕落为操纵政治;从敬畏生命,堕落为编辑真相。

  人们常说,任何被左派触碰的事物,最终都会毁掉。这句话听来尖刻,却越来越像经验法则。左派的政治正确几乎污染了所有传统领域,文学失去了独立思考,好莱坞电影成了教条剧场,大学变成意识形态工厂。今天的艺术与新闻业,被同一种道德姿态吞噬,凡是不符叙事的,都要被清除。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多元”被理解为“口径一致”,“包容”变成对异议的排斥。最荒谬的是,那些自称捍卫少数族裔的精英,实际上把他们当作政治素材。对黑人、拉丁裔、亚裔的“同情”,往往不是平等的尊重,而是居高临下的怜悯。

  这种施舍式平等,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傲慢。真正的平等,从来只能建立在个体的品格与能力之上。法兰克福学派的“受害者理论”,让人永远活在被拯救的叙事中。很多华人仍期待被保护,却忘了,自由必须靠自己争取。

  BBC的崩塌,不仅是一场机构危机,更是英国文化自信的坍塌。一个以理性、事实与节制著称的民族,竟容忍自己的国家广播公司以政治为刀。这不仅是新闻的堕落,更是信任的解体。

  BBC的衰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它曾是英国道德秩序的象征,是帝国理性与克制的余晖。今天,它却被意识形态掏空,成了政治情绪的容器。那些在镜头前操控事实的人,也在无形中剪去了英国的灵魂。

  也许这就是文明衰落最真实的模样:没有爆炸,也没有火焰,而是在习惯与傲慢中,慢慢失去对真相的敬畏。一个社会不需要焚书,只要让谎言成为礼貌的叙事,就足以让真理沉默。

  曾经的BBC,见证了一个帝国从殖民到克制、从权力到制度的转化,而今天,它自己成了这个历史循环中的讽刺。

  帝国可以衰落,疆界可以消失,但一个民族的良知——那种对真理、理性与克制的信仰——不该随之沉没。

  丁尼生在《尤利西斯》中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尽管许多已被夺去,仍有许多得以留存;

  我们已不复往昔那能撼动天地的力量,

  但我们仍是我们

  一颗颗同样英勇的心,

  虽被岁月与命运削弱,

  却以意志为强;

  去奋斗,去追寻,去探索,而绝不屈服。

  这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良知

  the creed of the Victorian conscience.

  它象征着英国文明的最后尊严:在衰败中仍坚持理性,在混乱中仍坚守真理。

  但愿在这片古老的岛屿上,那份良知仍未熄灭.....

640 (18).webp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