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几年,只要在海外教育圈混久一点,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北美的“自由”,有时候自由得让人有点不知所措。
一、从“包容”到“强制认同”的那一步
我们都知道,北美文化的底色是多元与包容。
无论肤色、宗教、性取向——只要你不伤害别人,你都可以被尊重。
这点其实挺值得点赞的。毕竟在任何社会,都有弱势群体需要被看见、被理解。
但问题在于,这几年有些事情开始跑偏了。
包容变成了一种必须认同的政治正确。
比如在加拿大、美国,有的公立小学允许LGBT组织(指在性倾向、性别认同、性身份等方面上与社会上大多数人不同的群体)进入校园做宣讲。
原本只是介绍“不同的性别认同也值得尊重”,后来却发展成告诉小朋友——“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是男孩或女孩,都没关系,甚至可以改变。”

温哥华有一所公立小学,因为这样的宣讲被家长围堵。
更夸张的是,有家长听说政府还可以为“性别转变”的孩子买单。
于是,很多原本信任公立教育的家长,纷纷转战私校。
在美国,部分州允许孩子在青春期阶段接受激素注射,甚至考虑性别手术。
虽然法律上规定——未成年人必须有父母签字同意,但在舆论和校园环境的影响下,有些孩子仍被“鼓励”去尝试。
问题是,这不是染个头发、打个耳洞那么简单。
一旦接受手术,就得终身服药、定期治疗。
许多孩子长大后后悔莫及,但身体却无法回头。
当然,我们的中国孩子大多不会被轻易“带偏”。
因为他们出国时,价值观基本已经定型,再加上很多有家长陪读、私立学校管理更严格,其实风险远没有网络上传说的那么“惊悚”。
三、中国孩子:不会被自由带跑偏,
但很可能反手“利用自由”
不过,中国孩子确实不太容易被这种极端的自由所改变。
但——中国孩子聪明啊,特别会钻这种制度的空子。
比如在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有些专业男多女少,学校又强调男女比例平衡;
再加上美国高校越来越看重“多元身份”和“少数群体代表”。
于是,有的中国学生在个人陈述里就会写:
“虽然我在生理上是男性,但内心深处,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女性。”
这种操作你说离谱吧,也确实有效。
录取官一看:哎哟,这孩子不光成绩好,还有“特殊身份”,这叫多元化招生,一举两得。
有时候连家长都哭笑不得:
“孩子没被自由同化,倒是把这自由研究得挺透彻。”

四、自由跑偏的加州日常:猫砂盆事件
但自由这玩意儿,一旦跑出界,就容易出现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
一个在加州生活的朋友,跟我讲过一个知道的案子——有个女学生坚信自己是只猫(真的,不是比喻),学校为了尊重她的“身份认同”,在教室后面放了一个猫砂盆,她真的每天就在那上厕所。后来家长崩溃了,把学校告上法庭。
这个案子最后当然不了了之,但它却成了“自由过量”的典型案例。——人权和平等没错,但尊重不等于无底线。
五、家长的角色:
帮孩子建一个“有边界的自由区”
所以问题来了:
北美那些“跑偏的自由”,到底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留学生?
我个人认为——不会太大,但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家庭出来的孩子,大多有比较稳定的家庭支持系统。
他们更容易分辨“自由”和“放纵”的界限。
但前提是,家长得参与进去,得跟孩子聊这些事。
别等孩子回家说“学校今天教我们如何确认性别”,家长一脸震惊地问:“啥?你是说身份证性别吗?”
真正有效的办法,是给孩子一个“有边界的自由区”:既让他学会尊重差异,也让他明白自由是有责任的。
教育的核心不是灌输观点,而是培养判断力。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太狼狈 江泽民和情妇最尴尬的一幕 |
| 2 | 事大了!“人民日报”跳脚了 |
| 3 | 大肠癌“源头”已发现?第1名大家或天天在 |
| 4 | 恐怖,张又侠这个行动开始了 |
| 5 | 打趴奥巴马,川普获得重大胜利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太狼狈 江泽民和情妇最尴尬的一幕 |
| 2 | 事大了!“人民日报”跳脚了 |
| 3 | 大肠癌“源头”已发现?第1名大家或天天在 |
| 4 | 从确诊到去世仅15天 “央视最帅主持”敲响 |
| 5 | 恐怖,张又侠这个行动开始了 |
| 6 | 热评:习近平与“这几位”的合影 透着诡异 |
| 7 | 闹大了!扬言斩首高市早苗的战狼,恐被驱逐 |
| 8 | 打趴奥巴马,川普获得重大胜利 |
| 9 | 亲中代价惨烈 川普断掉给他的金援 |
| 10 | 戒了吧!这几种运动越练越“显老”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