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纽约首位穆斯林市长?马姆达尼时刻的政治意义

www.creaders.net | 2025-11-03 11:58:00  印象与逻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640 (6).webp

  周二,纽约将迎来一场带有全球象征意义的选举。三十四岁的市议员佐兰·马姆达尼,或许将成为这座资本主义象征之城的首位穆斯林、也是最年轻的市长。他的崛起,不仅是一场地方政治的震荡,更是美国民主党意识形态彻底左倾的标志事件。

  曾几何时,民主党是克林顿式的务实派,是中产阶级的代言人,强调财政平衡、社会包容与机会平等。而如今的民主党,已被“美国民主社会主义”全面渗透。AOC、奥马尔、桑德斯一路扶持起新生代的“社会正义战士”,马姆达尼正是这一代人的最新符号。

  他从未经营过任何企业,从未管理过一座城市,却自称代表“被压迫者”的声音。他出身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之家,母亲是两度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导演,接受的是最顶级的私立教育,却以“底层代言人”的姿态,宣称要为穷人、为被剥夺者重塑纽约。这种披着同情外衣的精英姿态,正是现代左派的最大伪善:他们高喊平等,却活在特权之中;他们欢迎移民,却住在安全的上西区;他们反对警察,却永远有保镖护卫。

  要理解马姆达尼,就必须回到法国大革命与卢梭的思想根源。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他所追求的“自由”,并非个人意志的独立,而是个体服从于一种抽象的整体意志——“公意”。在卢梭看来,真正的自由,不是选择,而是服从;不是差异,而是统一。换言之,当个人意志与“公意”不一致时,个人必须被迫去追随那种他“应当”追随的共同善。

  这正是乌托邦思想的核心悖论:它以“善”为名,消灭了自由;以“平等”为名,压制了差异。卢梭笔下的“理想社会”,建立在对人性的改造之上。他曾写道:“那些胆敢建立国家的人,必须觉得自己有能力改变人性。”这种“改造人”的野心,后来在雅各宾派、布尔什维克身上以不同面貌重演。乌托邦不是制度的改善,而是一种“道德工程”,要求人们在统一的信仰中获得救赎,而反对者则被视为“不道德”的异端。

  两百年来,法国大革命的遗产,以平等之名、行暴力之实,一次又一次重演。文化马克思主义、身份政治、觉醒运动,无不继承了这一逻辑:以“受害者”与“压迫者”的二元叙事取代社会秩序,以情绪动员取代理性治理。

  马姆达尼在辩论中最擅长的,不是政策论证,而是情绪表演。当他谈到所谓“伊斯兰恐惧症”时会哽咽落泪,而一旦被问及财政赤字或公共安全问题,就立即转移话题。现代左派政客早已学会将“泪水”变成政治货币。哭泣成为道德的证明,愤怒成为正义的凭证。

  这种政治表演并非偶然。过去十年,美国政治的中心从理性论证转向道德姿态。越是高喊“同情”的人,越擅长利用同情掩盖权力。左派男性政客在公众面前落泪,往往不是脆弱,而是策略;他们传递的不是事实,而是一种道德优越感。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在美国,如果你看到一个男性政客在公众面前哭泣,请离他远一点,他多半正试图操控你的良心。”

  马姆达尼的政治口号“削减警察预算”“以社工取代执法”“让社区委员会取代治安体系”,正是这种乌托邦式政治的现代版本。它不是改革,而是逃避;不是建设,而是拆解。卢梭的温情与罗伯斯庇尔的冷酷,在此奇异地融合为一。

  左派支持马姆达尼,部分原因在于他的主张:免费公交、取消警察、无限期延长租金管制。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欣赏他那种经过修饰的“异域姿态”。像奥巴马一样,他兼具身份政治的象征意义与情感表演的能力。当他谈到那位“穆斯林姑妈”时,声音开始颤抖、眼眶泛红:“我想缅怀我的姑姑,她在9·11事件后就不再乘坐地铁了,因为她觉得戴着头巾不安全。”

  他的声音突然哽咽,台下掌声雷动。这番话非同寻常,他正在指责他所请求领导的这座城市,指责纽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与不公。“每个穆斯林的梦想都只是被平等对待,与其他纽约人一样。然而,长久以来,我们却被告知要索取更少,并且对我们所得到的微薄之力感到满足。”

  这段表演在媒体上引起巨大反响,直到后来社交平台的记录揭示出讽刺的一幕:马姆达尼的“姑妈”并不戴头巾,而且显然不住在纽约。他后来解释说,他指的其实是一位“表亲”,而这位表亲“或许”已经去世。

  他在另一场演讲中以一种几近自恋的姿态宣称:“我不会改变自己,我不会改变我的饮食习惯,我不会改变我引以为豪的信仰。但有一件事我会改变——我不会再在阴影中寻找自我,我要在光明中找到自己。”这类宣誓式独白,既像忏悔,也像表演。它精准迎合了当代左派选民对“被压迫感”的崇拜,一个可以无须事实、只需情绪的政治神话。

  这种政治姿态极具迷惑性。它让人误以为同情等同于公正,泪水可以取代理性。而在政策层面,这种“情感政治”往往意味着财政崩溃和社会分裂。马姆达尼的福利承诺,从“免费糖果机”式的租金冻结,到税收再分配,将使纽约的经济活力被迅速抽干。富裕阶层外逃,税基缩减,企业转移,犯罪率上升,社会信任坍塌,“破窗理论”将从象征变为现实。

  当秩序崩坏时,政治往往会寻找替罪羊。富人会首先成为靶子,而反犹主义情绪的复活也只是时间问题。历史的轨迹清晰可见:每当社会主义的实验走到尽头,社会就会转向愤怒与仇恨。

  纽约如今站在这一临界点。社会主义的甜言蜜语背后,是财政的空洞与社会的瓦解。那些号称“重新分配”的政策,终将演变为合法的掠夺,而所谓“社会正义”的运动,也会成为有组织的勒索。历史早已证明,这种模式的结局,不是平等,而是贫困;不是团结,而是对立。

  马姆达尼的崛起,是一个更大现象的缩影——全球左派的政治狂热。它的核心不是关怀,而是控制;不是平等,而是服从。左派以“正义”的语言行政治垄断之实,他们在大学、媒体与文化界建立话语帝国,摧毁异议,颠倒善恶。

  这种思想的扩散,不仅威胁纽约,也威胁整个美国政治的平衡。民主党已不再是社会的中间力量,而是自我革命后的新意识形态教会。它的圣经是卢梭,它的教义是民主社会主义,它的布道者则是马姆达尼们。

  如果马姆达尼真的当选,那不仅是一场地方胜利,而是一场体制性的拐点。他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政客的崛起,而是一个以再分配为核心的新政治逻辑的合法化,一个建立在“政府给予”而非“个人创造”的社会契约。这种逻辑的危险在于,它把公民从生产者变成索取者,把民主从参与机制变成分配机器。当选票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公共责任,而取决于谁能从财政中分得更多的好处;当“公平”被理解为“平均”,而非“机会”;当“正义”被等同于“补偿”,而非“规则”;民主社会的内核就开始松动。

  马姆达尼的胜利,意味着一种“均贫富”的政治回潮。这不仅是阶层之间的再分配,更是精神上的再分配:以奋斗换来的尊严让位于被动索取的权利,建设的勇气被消费的欲望取代,制度激励被道德控诉所淹没。纽约这座曾因冒险、创新与竞争而伟大的城市,将不再是勇敢者的乐园,而变成一个靠补贴维系的庇护所。

  一个民主社会,一旦形成这样的结构性依赖,就意味着自由的根基已被掏空。当所有人都盯着财政预算、而无人再去创造新的财富;当公共财政被视为“公地的赎金”;当“拿”比“建”更容易获得掌声,民主便失去了它的灵魂。这场转折的本质,不在于马姆达尼个人的胜败,而在于一种文明精神的退场。那种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冒险、敢于创造的自由人精神,正是纽约曾经的灵魂,也是美国成为美国的原因。而当民主蜕变为分配的游戏,当制度被情绪绑架、当勇气让位于依赖,历史终将以温情的名义完成一次悄然的坍塌。

  纽约正在重演法国的悲剧,而悲剧的开头往往以浪漫的理想出现。真正的自由,不是迫使人自由,而是让个人在制度与责任中自我实现。社会的公正,不在于平均,而在于正直;不在于同一,而在于共存。

  历史总是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马姆达尼或许正成为卡尔·马克思笔下那种历史再现的角色,带着宏大的口号、温柔的姿态,却走向同样的终局。

  愿纽约不要再上演那出旧戏。愿美国记得,真正的自由不是由愤怒和嫉妒维系的,而是由制度、信任与自制撑起的。若失去了这些,一切革命都将归于同一种结局,只不过换了一张更精致的面具。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