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会说话的人就活该赢得世界吗?

www.creaders.net | 2025-10-17 13:12:19  迟斌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人这一辈子,总要羡慕过几个“会说话”的人。

  马东- 擅长隐藏自己锋利的那一面,把自己放在一个乐呵呵的旁观姿态上主控着大局。

  蔡康永- 似乎永远没有反对,语速和语言都非常舒服。他说:“当你不同意对方的时候,硬要对方认输认错,这对事情的进展没什么帮助。你可以语带保留,可以迂回地提醒。”

  李诞- 用幽默和笑话,化解真正严肃的话题。他的名场面,开了一大堆玩笑,惹得众人笑到前仰后合,突然结语:——“为了所谓宏伟的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目标,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地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

  周迅,慢吞吞,有人味,不装逼。陈冲,沉着,温暖,文学性强。何炅,控场,玲珑,毫无攻击性。汪涵,有知识但不卖弄。梁朝伟,低调,轻声,没架子。刘德华,谦虚,德艺双馨,从不指点江山。

 

 他们可能是台上侃侃而谈的演讲者,也可能是聚会里轻轻松松就让全场笑的人。更现实一点,在我们的身边,他们往往是那个面试成功、汇报被点头、朋友圈评论永远高赞的家伙。

  于是问题就来了:

  会说话的人,真的就赢得世界了吗?

  我曾经以为这是天赋——那种一出生嗓门就带背景音乐的天赋。后来我慢慢明白,说话这件事,其实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肌肉”,只是我们在学校从没上过这门课。

  下面这几个故事,可能能帮你理解这块肌肉的奥义。

  一、立场、故事与留白:罗琳的语言修辞课

  最近众人在围观看JK罗琳和艾玛·沃森的“舆论对决”。

  前者是《哈利·波特》的作者,后者是赫敏本人。原本师徒情深,后来因为性别议题的不同立场,被媒体硬生生剪成了“互怼现场”。

640 (7).webp

  但如果你仔细看罗琳的发言,会发现她虽然锋利,却从不失控。她说:“我并不要求他们永远同意我,我只是基于自己的经历,有这样的理解。”——

  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其实同时做了三件事:

  立场要明且稳

  :她没有模糊态度。

  故事要真且近

  :她引用个人经历,让抽象的立场有了温度。

  留白要软着陆

  :她没把矛盾变成人对人,而是留给了议题。

  于是她“赢”了什么?

  不是战胜了别人,而是赢得了继续被倾听的机会。

  我曾经问过一个做传播培训的朋友,他说:“会说话的人,其实都在练‘可持续表达’——让自己说完一句话,还有人愿意听下一句。”

  二、时代语境这件事:吴京的得与失

  说到“可持续”,吴京大概是近几年最典型的例子。

  他在《战狼》之后,说的每一句话都像装了扩音器。

  那几年,他的“硬汉语录”几乎成了国民鸡汤,哪怕只是随口一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也能在评论区刷出几千个“燃”。

640 (8).webp

  但几年后,你会发现同样的语气、同样的表达方式,被人改编成了段子。

  不是吴京退步了,而是语境变了。

  公众表达这件事,最怕“气候错位”。你以为自己在讲道理,其实时代已经换频道了。

  所以,会说话的人,除了句子有力,还得有“气候感”。

  我后来总结出一个小结论(就像第二课):

  语境优先级永远比文采更重要。

  先读气候,再写台词。

  三层检查:价值层(会不会踩雷),事实层(有没有依据),情绪层(大家此刻想听什么)。

  吴京赢的时候,靠的不是台词,而是共情;他被调侃的时候,也不是他话错了,而是气氛变了。

  气候一变,语言的温度计就该重新调。

  三、危机时刻:说错一句,可能全盘皆输

  你有没有看过那些企业家或公众人物的“道歉信”?

  有的写完像情书,有的像论文,还有的干脆像一份“生前遗嘱”。

  最近有一家餐饮连锁的老板因为员工问题发了一封“公开信”。开头说得真诚,越往下越奇怪,最后写成了“求大家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舆论炸锅。

  后来有媒体评论说:这封信不是“求原谅”,是“求安慰”。

  真正会说话的人,危机中不谈情绪,只谈行动。

  我后来听过一堂危机公关课,对方总结的四步特别实用——我拿来当作“第三课”:

  承认(事实和责任) → 纠正(措施和时点) → 承诺(可验证指标) → 共创(让公众参与监督)

  这听起来像模板,但模板往往是专业的结晶。

  “自杀式公关”里,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感性取代事实”——你想赢回好感,结果丢了信用。

  所以,话说得多,不一定是沟通;

  话说得准,才是沟通。

  四、当“说话”成为职业:Charlie Kirk的镜鉴

  有一个人,我第一次看他的演讲视频时,整个人都在想:“这哥们怎么能讲成这样?”

  他叫 Charlie Kirk,美国的一个年轻辩论家兼评论人。

640 (9).webp

  (先不说他的悲剧)他的口才几乎是机器级别的——节奏控制得像编程,逻辑密不透风,台下观众一波接一波地鼓掌。

  可同样的语言,也让他成为“争议制造机”。

  他太会赢了。

  可赢一场辩论和赢一次信任是两码事。

  我后来把这当成“第四课”,叫放大器法则:

  会说话是一种放大器。

  它放大你的逻辑,也放大你的偏见;

  放大你的光亮,也放大你的阴影。

  短期来看,它让你“控场”;长期来看,它暴露你的“内核”。

  你以为语言是武器,其实它更像显影液——让别人看清你。

  “赢世界”的边界

  有人说,会说话的人掌控世界。

  我想,也许他们只是更容易被世界听见。

  在这个声音过载的年代,“说”变得太便宜了。

  每个人都有麦克风,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内容。

  真正的表达,其实是四个维度的平衡:

  内容(你到底懂不懂)、

  表达(你怎么让别人听懂)、

  时机(你什么时候说)、

  品格(你为什么要说)。

  说话的技巧帮你赢一时的注意,

  说话的品格,决定你能不能赢得人心。

  那么,这些技能能不能学?

  能。就像练肌肉。

  你不举铁,它就松垮。

  我认识几个做“表达训练”的朋友,他们的方法都差不多——

  先帮你避坑,再帮你加分。

  他们列出了一份**“说话八宗罪”**(我偷记了下来):

  没结构,想到哪说哪;

  不对齐,只顾自己爽;

  没证据,纯靠感觉;

  节奏乱,气都喘不上;

  情绪外溢,话比人先崩;

  口头禅泛滥;

  专业术语轰炸;

  收尾无力。

  听完你大概会叹气:完了,这不就是我吗。

  他们的安慰倒是挺暖的——“别慌,我们都有。”

  接着他们教了我几个立刻能用的“小动作”小技巧:

  说一句完整话,用“PREP”:结论–原因–例子–再结论。

  开场“三明治”:先共情一句、再讲目标、最后给路线图。

  每句话别太长,14个字以内;讲完一句,就停顿。

  把眼神扫成“九宫格”,让所有人都被平等地看见。

  少用“为什么”,多问“怎样才能”;这是谈判高手的提问法。

  承认一点小缺点,会让你更可信。

  结尾要有“行动–资源–延伸”,否则听众只记得氛围,不记得你。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技巧,其实能在你人生的许多场合救命——

  比如面试,比如恋爱,比如和客户吵架。

  技巧之外的温度

  当然,有些人天生就“会说”,但人缘却不太好。

  他们聪明,句句有理,可偏偏没人想和他们聊天。

  后来我发现:那不是“不会说”,是“不会听”。

  一个真正会说话的人,说话的时候是在替对方找台阶。

  蔡康永说过一句话——“情商的本质,是给别人留面子。”

  我很喜欢这个说法。

  因为“会说话”不是嘴皮子快,而是心软。

  你能感受到对方的不安,知道他想被理解,哪怕你不同意他。

  好听的话,往往是停顿塑形的。

  一个恰到好处的停顿,胜过十句漂亮话。

  留给你,也留给我。

  我写到这里,忽然发现自己也还没练成那个“会说话”的人。

  我依然会在重要场合结巴、会在尴尬时乱开玩笑、会在表达正义的时候说得太冲。

  但我越来越相信,这是一辈子的练习。

  它不仅是语言的训练,更是人和人之间“理解的练习”。

  所以,我想留下几个问题,给你,也给我:

  当你说了对的话,却不被喜欢,你该不该降维?

  当你的公司立场和个人判断相反,你该怎么表达?

  当AI能帮人类“生成完美发言”时,我们还剩下什么独特的表达价值?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最新爆料:传张又侠密会胡温 胡四句话给习
2 出事了? 中央警卫局异常换防
3 军方提案曝光 决战四中全会
4 惊爆!北京有两套决策班子
5 “习退居二线”,“三上三下”都不可能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