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文明危机拐点:承认巴勒斯坦暴露欧洲的自我背叛

www.creaders.net | 2025-09-25 11:35:44  斌闻天下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最近欧洲白左的表现似乎进一步印证了本人之前文章中的观点:欧洲正在渐行渐远,远离其传统的文明价值核心。近期英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举动,不仅引发了全球关注,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西方世界内部的深刻裂痕。

  英国作为曾经的文明中心,其政策转向或许预示着整个西方阵营的动荡,而美国的保守势力则成为最后的平衡力量。同时,考虑到欧洲白左势力的日益主导,如果未来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联手俄罗斯对抗欧洲“白左”势力的局面并非不可能——普京对同性恋的强硬态度以及最近对以色列的调解支持,可作为这一假设的佐证。今天我还想进一步批评“白左”的祸害,并探讨一战和二战为何发生在欧洲,剖析这些左翼势力如何成为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潜在根源。

640 (25).webp

  川普的访英劝诫与斯塔默的快速背叛

  就在几天前,美国总统川普访问英国,在与英国首相斯塔默会晤时,特别强调了在中东问题上的谨慎态度。他反复劝告斯塔默,在处理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时,避免仓促承认巴勒斯坦国,以免破坏地区稳定。根据会谈后的媒体报道和白宫声明,川普引用了其任内推动的《亚伯拉罕协议》,该协议促成了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等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正常化,他视之为维护中东和平的关键框架。川普警告称,任何单方面行动都可能助长极端势力,并削弱以色列的防御能力。

  然而,川普离英仅数日,斯塔默政府便宣布英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决定在国际社会掀起波澜,因为它标志着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迈出这一步。斯塔默在议会辩论中解释,此举旨在推动“两国方案”,并回应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权利的呼声。但观察人士指出,这背后更多是国内政治考量:英国工党在上台后,需要巩固左翼支持者和穆斯林社区的选票。英国穆斯林人口已超过600万,特别是在伦敦和曼彻斯特等城市,他们通过社区组织和选举影响力日益凸显。

  英国的举动迅速产生示范效应。作为英联邦的核心,英国的影响力延伸至其前殖民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迅速加入承认行列。讽刺的是,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它们曾集体支持联合国决议;如今,这种一致性却指向相反方向,凸显了西方内部的价值分歧。

640 (26).webp

  西欧的连锁反应与意大利的独立立场

  英国的带头作用并未局限于英联邦,德国和法国随后跟进,形成一股欧洲大陆的潮流。这一潮流在欧盟层面得到进一步强化。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冯德莱恩于2025年9月23日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明确表示:“随着巴勒斯坦建国,我们将设立一个巴勒斯坦捐助小组。因为任何未来的巴勒斯坦国也必须从经济角度考虑,确保其可行性。而我们欧洲人将设立一个专门用于加沙重建的项目计划。加沙必须得到重建。”这一声明标志着整个欧盟对巴勒斯坦国的承认已成为既成事实,同时欧盟还将提供大力援助,包括设立专用金融工具,确保巴勒斯坦的经济运行和加沙的重建。冯德莱恩的讲话不仅重申了欧盟对“两国方案”的支持,还强调了经济援助的必要性,将其定位为欧洲“人道主义责任”的体现。

  然而,这一“慷慨”举措值得深刻剖析和批判。欧盟在财政紧缩的背景下,优先将资源倾斜向巴勒斯坦和加沙的重建项目,这反映了欧洲“白左”势力的典型特征:道德优越凌驾于本土现实之上。欧洲国家正面临高通胀、能源危机和本土福利系统的崩盘,德国的养老金体系摇摇欲坠,法国街头抗议不断,英国的NHS医疗系统等待名单长达数月。却在此时设立捐助小组和重建基金,帮助巴勒斯坦“过上好日子”,这无异于“劫贫济富”的倒置逻辑。

  这种政策不仅是财政上的短视,更是文化上的自毁:它迎合穆斯林移民群体的诉求,却忽略了欧洲本土人民的“苦日子”——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不平等加剧,移民引发的文化冲突频发。冯德莱恩的“大爱”感动天地,却让欧洲普通人买单,加速了本土民粹主义的崛起,最终可能瓦解欧盟的凝聚力。这并非援助的善意,而是左疯英的道德自负,优先“全球正义”而牺牲本土福祉,渐行渐远的欧洲将因此陷入更深的危机。

  在这一浪潮中,意大利成为显著的例外。总理梅洛尼领导的右翼政府明确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国,称此举可能“鼓励不稳定因素”。梅洛尼在罗马议会演讲中,重申意大利对以色列的支持,并强调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平衡。意大利的立场根植于其历史:作为欧盟创始成员,意大利在移民政策上更趋保守,其穆斯林人口比例仅约5%,远低于法德的水平。这种分歧反映了欧洲左右翼的博弈:左翼主导的国家正渐行渐远,远离传统西方联盟,而右翼力量则试图维护原有框架。意大利的“孤立”或许能为其他国家提供反思,但整体趋势显示,欧洲正逐步脱离美国的领导轨道。

  历史循环与穆斯林化进程的加速

  英国从西方文明的缔造者,转向潜在的“颠覆者”,这一转变令人联想到历史的循环。18-19世纪,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和全球扩张,塑造了现代民主、法治和科技体系。然而,二战后帝国的衰落、2016年的脱欧,以及如今的中东政策转向,都显示出其内在的矛盾。巴勒斯坦承认事件,只是这一循环的最新篇章。

  更深层的隐忧在于欧美穆斯林化的步伐日益加快。英国穆斯林人口从2001年的160万飙升至如今的600多万,伦敦部分街区已实施伊斯兰习俗教育,甚至出现社区自治现象。法国和德国的情况类似:法国有近800万穆斯林,德国的土耳其裔社区影响了从教育到福利的政策制定。这些变化源于宽松的移民政策和本土生育率低下,欧洲平均生育率仅1.5,而穆斯林移民群体往往超过2.5。联合国报告预测,到2050年,欧洲穆斯林比例可能升至20%。这种 人口结构变化已从文化层面渗透到政治决策,导致世俗主义和性别平等等西方核心价值面临挑战。渐行渐远的欧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偏离其文明根基。欧盟对巴勒斯坦的援助进一步放大这一问题:它不仅经济上加重欧洲负担,还在文化上强化了“包容主义”的叙事,却让本土人民的生活质量持续下降,这种不平衡的“仁慈”最终将酿成社会动荡。

  这就是典型的白左式祸害,他们热衷于移民、少数族裔、LGBT和环境议题,却只是伪善和脱离现实。这种势力在当代欧洲主导政策,导致本土利益被忽视,社会分化加剧。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发生在欧洲?白左就是战争的根源:一战前,欧洲左翼(如社会民主党)虽反对军国主义,但未能阻止民族主义浪潮;二战中,绥靖政策(如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让步)体现了左翼的“和平主义”天真,导致更大灾难。今天,“白左”推动的多元文化主义和援助政策,类似于历史上的绥靖,忽略本土安全,助长外部压力,可能酝酿新冲突。放在俄乌战争的背景下,尽管战争仍在持续并造成大量伤亡,但如果它最终以停战告终,白左势力在这个时候急于承认巴勒斯坦并提供援助,更加证明其背后的势力就是战争的推手,是真正的战争贩子。他们通过操纵全球主义议程,制造地区不稳,以维持自身影响力,欧洲本土人民的“苦日子”永无尽头,而“白左”的道德高地只制造分裂和社会不稳。这种祸害就算没有直接引发战争,但也是潜在的导火索,历史教训昭然若揭。

  美国的角色:保守力量的最后防线

  在欧洲渐行渐远的背景下,美国仍保有希望。川普及其保守派盟友正积极抵抗这一趋势。川普二次入主白宫后,重申“美国优先”原则,推动对以色列的军事和外交支持。尽管遭遇刺杀,保守派活动家柯克的遗产通过美国转折点组织,继续在校园和社交媒体上动员年轻人,反对“觉醒文化”和移民泛滥。美国穆斯林人口虽达400万,但保守势力在乡村和中西部州根深蒂固,能有效平衡左翼压力。然而,欧美整体穆斯林化进程的加速,考验着美国的领导力。如果欧洲继续偏离,西方文明的裂痕将进一步扩大。

  在此基础上,如果未来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联手俄罗斯对抗欧洲白左势力的局面并非不可能。这种假设源于当前地缘政治的分化:欧洲左翼政府在文化和社会议题上日益“进步”,如推动多元主义和移民包容,而美国保守派和俄罗斯则共享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同性恋的态度是鲜明的,他签署了扩展的反LGBTQ法律,禁止所谓“同性恋宣传”,视其为西方道德堕落的象征,将LGBTQ视为社会威胁而非权利议题。这种立场与欧洲“白左”对多元性别的包容形成鲜明对比。此外,普京最近在以色列-伊朗冲突中的言论也显示出潜在的共同点:尽管俄罗斯传统上支持伊朗,但普京在2025年多次表示愿意调解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甚至获得了以色列对俄罗斯在伊朗核电站人员的保护承诺,并强调支持“两国方案”作为中东稳定的唯一路径。这反映出俄罗斯在战略上不愿完全放弃与以色列的对话渠道,与川普的亲以政策有交汇之处。如果欧洲左翼继续推动反以和“进步”议程,美俄在对抗“白左”影响上的合作空间将扩大,或许重塑全球联盟格局。

  总之,英国在中东政策上的转向,不仅是外交调整,更是欧洲渐行渐远的象征。它提醒我们,西方文明的稳定依赖于内部共识的维护。如果不能及时矫正,这一隐忧可能演变为全球性危机。美国的保守力量或许能提供缓冲,但整个西方世界需重新审视其价值根基,以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