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福利的陷阱:为什么免费反而害了穷人?

www.creaders.net | 2025-09-25 11:12:56  风灵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多年来,一谈到弱势群体或穷人,不少人不假思索就说,要对穷人免费,免费食品,免费住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似乎免费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可是,现实远比想象残酷,我们这里先不谈免费的资金谁来出,仅从穷人自身的角度来看:就算他们能得到免费的东西,也并不意味着公平,反而会失去最宝贵消费者主权。

  消费者主权是作为市场主体,作为花钱的消费者才能享有的,有人可能会嗤之以鼻,花钱哪能与免费占便宜相比?但实际上,作为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穷人往往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没有特权,他们真正能依靠的,就是手里那点“花钱办事”的权利。

  哈耶克说过,金钱是最重要的自由工具之一,尤其对穷人来说更是如此。参见:哈耶克:金钱是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正是因为金钱能代表选择权,哪怕只是一点点钱,也足以让商家对他们笑脸相迎,把他们当作真正的主人。而一旦变成免费,他们的地位就彻底改变:从消费者变成被施舍的对象(我这里不讨论商家有时为了促销的免单或免费,那针对的也是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是为了赚钱,而不是给穷人发福利)。

  免费让穷人失去价值

  如果一方是出钱的,意味着对另一方是有价值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经济价值。如果免费,也就是拿不出东西来交换,对另一方则几乎没有价值(有时有情绪价值或宣传价值),那就很难得到对方的重视。张口闭口要求对穷人免费的人,其实是认为穷人对他人是没有价值的,这真是刻进了骨子里的傲慢。

  没有交换价值,就不能提要求,讲条件,基本上人家施舍给你什么,你就只能接受什么,不管对方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施惠者不依赖他们的满意来生存,而是看预算、看指标、看批条。于是态度往往就是:“要就排队,不要拉倒。”而如果是市场化的交换,哪怕是不到10元的拼好饭,你也可以对数量、质量、时效、口味、品牌等挑三拣四。

  免费消灭了低价市场

  挣钱的生意,大家都会抢着去做,免费的服务,没有多少人会抢着干,更不会有什么卷上天的竞争。免费自然就会消灭竞争。消灭了竞争,除了前面说过的导致服务体验差外,更重要的是,会消灭低价市场。如果穷人获得的主要是免费服务,那企业家们就不会把穷人视为潜在的客户,不会把低价商品和服务视为值得发掘的市场。相应地,就不会努力降低成本,努力创新,提供让穷人也买得起也能满意的低价商品。

  有人说,免费能避免市场逐利,带来真正平等的服务。但事实是竞争而不是免费,才是平等的保障。

  设想一下,如果手机一开始就由政府“免费供给”,全国可能只有统一制式的“大哥大”,功能有限、更新缓慢,穷人即便拿到“免费机”,也无法享受现代通讯。现实中,正因为穷人也被视为潜在客户,摩托罗拉、诺基亚、苹果、小米、华为轮番拼杀,才让手机从富人的奢侈品变成人人负担得起的日用品。今天几百块钱就能买到流畅的智能机,远胜出当年几万十几万的大哥大,这完全是市场竞争逼出来的结果。

  如果飞机票由国家“免费供给”,航空公司根本没有动力去发展大众市场。穷人可能偶尔抽到一张“免费票”,更多时候是被排除在外。现实中,航空公司为了争夺客户,发展出低价航班、打折机票。靠着市场竞争,航空从“富人特权”变成了“寻常出行”。穷人并没有靠“免费”上飞机,而是靠市场竞争让机票越来越便宜。

  医疗最能说明问题。很多福利国家实行“免费医疗”,结果是排长队、等几个月才能做一次检查。医生没有动力改进效率,因为病人不是客户,而只是“等候名单上的一个号码”。表面上人人平等,实际上穷人得到的只是“排队资格”,而不是及时治疗。而在竞争更激烈的市场环境里,大量诊所、医院不断涌现。服务差的会被淘汰,医生必须改进效率和体验,才能吸引患者。哪怕穷人付的钱不多,他们仍然被当成有价值的顾客。

  免费不能满足多元需求

  人的需求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温饱之外,人还会追求便利、尊严、见识和个性化选择。但在“免费”体系里,穷人被限制在最基本的生存层面,其他需求往往被直接压制。

  比如,贫困学生在获得资助时,往往会附加严格条件,必须把钱用于学费、教材和生活费,而不能随意消费。如果学生想把一部分资助用来旅游或买漂亮衣服,就会遭到质疑和道德谴责,乃至被取消资助。也就是说,贫困生虽然得到了帮助,但不能享有按照自己需求来安排生活的自由。

  在美国,穷人能得到政府提供的食品券(Food Stamp),但只能买指定的食品,不能买酒精,不能下馆子,更不能换取现金。其他消费需求,比如买机票去探望亲人,或买一部最新手机,食品券完全不能解决。于是,他们的生活被局限在“最低标准”里,导致持久的不满和压抑。

  而市场中情况恰恰不同。穷人哪怕只有一点点钱,也可以自己决定花在什么地方。有人愿意省吃俭用去旅游,有人愿意多花在孩子的教育,有人愿意改善居住条件。正是这种自由选择,构成了他们的消费者主权,让他们能够通过市场逐步改善生活质量。

Capture.PNG

  免费让穷人丧失尊严

  在市场中,消费者挑选商家。花钱就是上帝,商家必须证明自己有资格提供商品和服务。消费者主权不仅是一种经济权利,也是一种人格上的尊严。

  但在免费体系里,情况彻底反过来:是施惠者挑选受惠者。穷人必须不断证明自己“够穷”“够弱”,才能拿到资格。收入高一点可能就被取消福利,生活改善反而让自己失去救济。这种制度逼迫人维持在弱势状态,久而久之,不仅消磨了他们的自尊,也抑制了他们向上的动力。而且这会慢慢侵蚀受惠者的心理,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矮人一截”,从而难以真正融入主流经济生活。

  比如,一些国家低收入者要申请住房补贴或食品券,就必须出示各种贫困证明,甚至要把自己的财产状况、收入情况完全暴露在官员面前。很多人因此破罐子破摔,干脆躺平不去主动改善经济状况。

  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靠免费政策解决了贫困问题的。真正让穷人摆脱贫困的,始终是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和市场竞争,而不是一纸“免费”承诺。那些动辄要求对穷人免费的人,其实并没有认真思考如何改善穷人的处境,他们更多是在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或者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慷他人之慨。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