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上海的城市气质是布波

www.creaders.net | 2025-09-19 12:42:23  诸大建学术笔记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对海派文化的解读众说纷纭,如果要让老外听得懂,我的说法是上海的城市气质是布波(Bobos)。布波是布尔乔亚和波西米亚两个词的组合。我感觉,布尔乔亚的商业、物质、秩序、精致和讲究,波西米亚的市井、烟火、自由、文艺和随性,两者一方面构成了上海城市气质的双螺旋,同时又有魔都与其他国际大都市不同的表现和特色。我曾经反复从布波的视角检验咀嚼上海的过去和现在,觉得从城市空间到职场人群再到文化精神,确实可以用布波气质解读魔都的文化特色和魅力。每当我做报告这样讲,国人觉得这样的解读很上海,既包容开放又有上海自信,老外听了总是点头,可以有对比地理解我们说的海派文化到底是什么。

  1

  上海的城市空间是

  布波

640 (58).webp

  就开埠以来的城市空间和建筑形态看,从印度洋到太平洋一带的租界城市中,新加坡与香港等城市主要是英国人的租界建筑和商业文化,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等城市主要是法国人的租界建筑和人文文化。上海的城市发展与它们都不同,英美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在城市空间同时并存,英美商业理性和欧陆人文浪漫在城市氛围混合交融。外滩是英租界和后来的公共租界的发源地,黄浦江边的外滩建筑群主要是金融和洋行功能。外滩建筑群有许多是英国公和洋行威尔逊等设计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如汇丰银行和海关大楼等。衡山路-复兴路一带的梧桐区是法租界的离岸高端居住区,这里的公寓大楼、花园别墅有许多是法国赉安洋行设计,如培文公寓和花园饭店等,富有Art Deco和现代主义的艺术和情调。某种程度上,来自匈牙利的建筑师邬达克在上海两个租界打造的建筑作品多多少少对两个方面有融合,如在南京路商业街设计了文艺气小资范的大光明电影院,在梧桐区武康路设计了高出他人一头的武康大楼。

  上海城市空间的布波气质,可以说是前有来者,后有发展。前有来者,小时候住在南市老城厢,对十六铺码头商业气息和城隍庙茶楼悠闲自得在空间上的共情是熟悉的。开埠前的上海南市老城厢,很长时间就是两种空间形态的同时并存,城墙外的厢即十六铺到南码头一带,主要是繁忙的沙船码头和商贸集市;城墙内的城即今日中华路-人民路环线之内,则集中了豫园、露香园、也是园等卸职官员和文人墨客的居住休闲空间。后有发展,租界后上海城市空间和建筑形态的发展越来越中西融合和布波混搭。有代表性的是江湾五角场大上海计划的建筑群和解放后1950年代建设的曹杨一村工人新村。由留美回国建筑师董大酉主刀设计的旧上海市政府大楼等大上海计划的建筑群,内容是西式现代化建筑的秩序和理性,而大屋顶等形式则是中国固有样式的浪漫与随性。曹杨一村的规划和建设,一批留洋回国的学者引入西方的邻里社区概念为新中国的工人阶级服务,沿着自然河道设计的弯小窄道路、功能混合的人性化居住空间,解放后被认为是新上海的上只角,但却被当时来中国指导城市建设的苏联专家批判为小资。

  2

  上海的职员阶层是:

  布波 

640 (59).webp

  上海开埠以来的城市发展,从传统农业文明向都市商业文明的转型,一个重要特点是职员阶层的产生。职员阶层是上海的中产阶级,石库门里弄的主要居住者。解放前估计人口已达数十万之众。他们是魔都上海布波气质的主要载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了其他群体。商业上海职员阶层的基本形象是:一方面上班当白领追求布尔乔亚的物质满足,另一方面下班逛马路喝咖啡有波西米亚的精神需求。

640 (60).webp

  与职员阶层希望向上发展的需求相一致,民国成立后上海出现了一批培养职员阶层的教育组织和机构,最有代表性的是黄炎培的中华职业学校和潘序伦的立新会计学校。从“商”到“学”,上海在中国最早开始发展现代商科这样的新的知识领域,由此构成了解放前上海高等教育与北京高等教育的重要差异。现代商科,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布波式的学问,在高雅的殿堂用科学的术语,讲述如何在市井社会打拼,实现从富脑袋到富口袋的转变。

  3

  上海的文化精神是

  布波

640 (61).webp

  布波气质,从物质化的建筑空间,到社会化的职员人群,最后以精神化的思想气质积淀和泛化在上海的城市文化空气之中。这是海派文化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核心主题。前几天看到解放日报开辟专栏纪念陈逸飞,有评论说读懂陈逸飞就是读懂上海。强调在上海,艺术与商业从不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上海的艺术家,从来不以谈论商业为耻,但并不因商业而降低专业品质。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电视剧《繁花》里马伊琍演玲子说钱和爱情我都要,为什么电视剧《蛮好的生活》孙俪演胡曼黎一边要事业一边会生活。由此可以理解上海坊间老百姓谈朋友找对象,讲理想的时候往往很现实很实用,讲实用的时候却有一丢丢的诗与远方。

  波尔乔亚的物质和理性,与波西米亚的浪漫和自由,没有一个在上海城市会成为单一的主导。上海人的布波文化,贵在把对立的两极融合起来,创造出水火交融、焕然一新的第三态。在横向上融合中国与西方,在纵向上融合现代与传统,在地理上融合南方与北方,在内容上融合物质与精神。上海文化就是这样的城市文化,一方面用布尔乔亚吸引人挣钱养家有腔调,另一方面有波西米亚吸引人享受生活有情调。

640 (62).webp

  布波气质的魔都,就像永远在调试的调酒师,把威士忌融入石库门黄酒,用咖啡机萃取龙井茶,才酿得出可以让人上头的上海味道。你说它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南不北?然而,这就是上海城市的文化拿铁和生存智慧。上海人懂得什么样的生活叫海派和适意。正是这种有创造性的混搭而不是大杂烩,成就了上海人的活力和魅力,成就了魔都上海的气质和格调。

  (作者诸大建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