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一个扎心真相:越爱抱怨的人,服从性越高

www.creaders.net | 2025-09-17 12:30:55  KnowYourself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类职场“怪象”:

  那些经常抱怨工作,骂骂咧咧控诉公司压榨的人,转过身恰恰是群里回复“收到”最快、加班最多的人。而那些总把“我要离职”挂嘴边的人,至少还能在公司里再干两年......

  如果用网络上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其实抱怨越多的人,往往服从性越高。”

  在职场之外,它可能还描述了,在家庭里一边哭诉委屈,一边操持家务的妈妈;在关系中抱怨需求得不到满足,行动上又继续牺牲奉献的你的某个朋友。

  “爱抱怨”真的意味着一个人服从性越高吗?“抱怨”究竟会带来什么、哪些情况下我们需要警惕,抱怨在无形之中可能给我们自身造成困境?

  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吧~

  01

  人人都需要“抱怨”

  人人都讨厌“习惯性抱怨”

  从情绪释放的角度来看,抱怨当然不是一件坏事。正如我们感到快乐、兴奋和满足会大笑一样,当我们体验愤怒、失望或委屈,也会不自觉地去抱怨。这是宣泄负面情绪、表达现实需求的自然反应。

  

640 (23).webp

  从早活到晚、从周一活到周五真的很不容易,不抱怨几句怎么可能呢?

  图片来源:网络

  无论在职场还是关系中,正常、健康的抱怨都是合理且必要的。它往往不是泛泛的攻击,而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评论。

  比如,“我不想再听你说了,你根本没有认真听我的感受”;“你现在连和我多说几句都不耐烦”;“这个公司的无效会议也太多了,好浪费大家的时间”这些都是就某个问题提出的意见。

  这样的抱怨,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因为它所指出的问题,可能是真实存在的,而只有当问题被暴露,才可能给推动真正改变的过程加入催化剂。

  现实生活中,抱怨和吐槽、指责一样,都是指出问题、表达负面评价,但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别——

  吐槽

  更多是一种自我调节的策略,常常通过自嘲、讽刺、调侃的形式来输出情绪,有时还可以用来调节气氛。

  这个过程本身会无形地降低事情的严重性和对自身的伤害。脱口秀,就是一种典型的吐槽形式。

  抱怨

  往往承载着向听者索求情绪支持的潜在渴望,同时伴随着沮丧、失望或愤怒等消极情绪的输出。

  但抱怨不是为了故意轻视和否定另一个人,反而非常希望对方可以注意到问题并改进。比如,一个人抱怨“你总是说没钱,我们已经很久都没有一起旅行了”,Ta实际上是希望能和对方一起去旅行。

  指责

  本质是一种评判,是在针对某个人或者Ta的某些特质下负面结论,然后利用这个结论对Ta本身进行否定性的道德控诉。

  比如“你永远都把钱花在没用的事情上,我们不能出去玩都是你的错”,指责是毁灭性的,它并非准确地指出问题,而是一种泛泛的人身攻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一个人长期习惯于只用抱怨化解压力情绪,就容易成为长期抱怨者或慢性抱怨者(chronic complainer)。

  习惯性抱怨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哪怕所抱怨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或改善,抱怨的心态也会存在惯性,让人停留在负面情绪中,需要反复地宣泄、不断寻找新的问题继续抱怨。

  那么,什么样的人或者什么样的经历会更容易让人变成习惯性抱怨呢?

  习惯性抱怨可能与早期的成长经历有关:一个从小不被允许尝试与探索新事物,或总是在犯错后被责骂和惩罚的人,更容易依赖抱怨去寻求情感抚慰。

  长期处于需要被动服从的压力关系:会潜意识觉得“反对无效、沟通无效”,私下的抱怨既可以维持表面的服从与和谐,又能让自己能稍微得到那么一点发泄。

  在高度权威的环境下:公开提出异议可能面对打压、社会排斥,失去生存资源、甚至是法律宣判等严重后果——令人望而生畏。于是,抱怨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性的生存策略。

  长此以往,慢性抱怨者的内心深处,是拒绝改变的,ta 们会无意识地用消极情绪排斥听者,并且抗拒或忽略他人的支持、鼓舞或建议。

  因此,习惯性抱怨会给各种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带来破坏,因为不论对方多么有耐心、同理心,都难以长期承受和回应无限循环的消极情绪,没有人想做“情绪垃圾桶”。

 02

  习惯性抱怨的人

  更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中

  习惯性抱怨不仅伤害关系,对抱怨者自身的消极影响也更加持久。

  在“我改变不了什么”的认知下,确认外界的不合理性等于确立自身痛苦的合理性,只要抱怨的时候还有人关注和理解,就说明一切都是被抱怨者的错。

  这会强化一种有害心态,即只关注什么是坏的,而非什么是好的。于是,专心于寻找外界的错误,让长期抱怨者失去了行动的眼光。

  抱怨让人困在“负面记忆”的循环里

  抱怨的过程,本质上是带着情绪去重新叙述并加工一次所经历的事件。研究发现,情绪化的记忆不仅比中性事件更容易被记住[1],还更容易被反复提取和强化[2]。

  这意味着:

  每一次抱怨,都是一次带着负面情绪的再体验。

  时间久了,原始经历在回忆中变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消极。

  于是,人会越来越倾向于注意事件糟糕的部分,让抱怨成为第一反应,从而进一步加剧消极偏见(negativity bias),于是对当下和未来感到乐观或充满希望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习惯性抱怨,等于是把自己困在一个灰暗的、永无止境的叙事循环中。

  这样总是不自觉地关注到负面信息,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识的认知局限,它让我们用固定的方式看世界、看自己。

  抱怨是“放气阀”,泄气后更难反抗

  社会学者 Albert Hirschman 提出过“退出与呼声”(Exit, Voice, and Loyalty)理论:面对不满,人们可以选择离开,可以选择发声,也可以选择继续忠诚[3]。

  抱怨往往是一种“伪发声”——它让人觉得自己已经表达了不满、让负面情绪得到了释放,误以为“我已经抵抗了”。但实际上,这种表达多数时候并不会转化为真正改变现状的行动。

  从心理机制上来看,这种停留于情绪的抱怨像是高压锅的放气阀:它释放了压抑的愤怒,但同时,“泄气”之后也会削弱行动的动力。

  这个机制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例如很多企业也会适当设置一些反馈渠道,例如匿名调查表、公共论坛、投诉热线等等……

  当集体的精力都停留在情绪发泄,而不是行动上,就会给大家造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胜利幻觉,这些抱怨也就成为了“肤浅的异议”。

  长期习惯性抱怨,甚至会改变大脑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当抱怨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时,不断重复的糟糕、悲伤、无力等情绪,会重新布线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固化负面思维路径[4]。

  如果这些负面神经通路太多,就会挤占感恩、欣赏、幸福等正面情绪的空间。

  长此以往甚至会损伤大脑中的海马体——这一脑区对解决问题和认知思维至关重要,它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破坏的主要大脑区域之一[4]。

  03

  如何做到“先好好抱怨,再好好改变”?

  我们绝不是倡导大家“杜绝抱怨”,都说“强者从不抱怨环境”,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只有先学会抱怨,看见自己的处境,才有可能成为强者。

  一些“先好好抱怨,再好好改变”的tips:

  1. 给自己预留信息审查的时间和空间

  当你意识到,对于某件自己无力改变的事情已经抱怨了很多次,可以尝试花点时间,梳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我经历了什么?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抱怨这件事情的?我抱怨了多久了?他们过去的表现怎么样?我真正希望的是什么?如果我不说会怎么样?如果我不做不想做的事情会怎么样?有没有其他人应该为这件事负责?我是否可以向别人提出要求?......

  思考这些,也许可以发现,哪些部分可以通过发泄情绪疏解,哪些则可以付诸行动推动改变,从而降低习惯性抱怨的程度。

  2. 试试更有建设性的工具性抱怨

  抱怨可以分成两种类型[5]:

  非工具性抱怨:只停留在情绪层面,说不出什么具体的诉求,又不能接受事情的发生。

  比如:“真烦,爸妈又给我安排相亲,这个家真是一天也住不下去了”

  工具性抱怨:将抱怨看作是调整观点或者采取行动的其中一步,最终目的是要解决或者理解问题。

  这意味着把注意力和情绪都放在“如何能让问题有哪怕一丁点改善”以及“我如何想能更好受一些”上。

  比如:“真烦,爸妈又给我安排相亲,讲道理是行不通了,我该怎么糊弄他们啊?”

  3. 及时犒劳自己,从而缓冲抱怨

  很多时候,抱怨所指出的问题一时间确实是难以解决的,那么可以在感到不快的时候赶紧犒劳犒劳自己,看看喜欢的连续剧、买一份想试了很久的甜点、跟朋友唱一场KTV......

  既然抱怨很多时候是源于“自己被亏待了”的糟糕感受,那么力所能及地善待自己、哄哄自己的小办法可以及时将注意力转移出去,缓冲或削弱问题无法解决带来的沮丧感,从而避免消极与抱怨之间建立更多的链接。

  4. 在需要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向倾听者寻求明确的帮助

  在进行工具性抱怨、尝试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也可以试试明确向倾听者寻求帮助和建议,提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能给到我吗,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办?”这样的直接询问。

  尤其是当抱怨的倾听者本身也是和事件有关的人,比如一个苦于家务重压的女性,在向其他家庭成员抱怨时,通过提出明确的求助,也可以让对方知道 ta 们同时也是事件的责任人。

  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无止境的情绪输出给关系带来伤害,同时有可能真正共同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蔡奇摊上大事了!
2 他直指,与中国“已处于战争状态”
3 温西现代雅居 | 在阳光与山景中,邂逅家的
4 3年后,他们正计划大规模回归中国
5 美国大使馆涌“排队盛况” 一眼望不到头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