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生育是损己利人的

www.creaders.net | 2025-09-01 14:02:10  莉莉张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先别急着拍手或骂娘,先看文。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80年前,费孝通先生说的。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拜语文老师所赐,凡是本土中学生,大概人手一本吧?但其实费孝通先生还有一本宝藏著作——《生育制度》,“生育是损己利人的”这句话就是出自此书。它不仅仅是书中一句话,更是全书的关键洞见。

  80年前就能提出这么一针见血的观点,也难怪能带出李银河这么优秀的学生。

  生育是损己利人的,无论如何辩驳,这就是生育的本质。

  但费先生并非在否定生育的价值,而是在揭示社会制度与个体利益之间的深层矛盾。

  损己和利人,分别是怎么具体表现的,接下来我们分别聊聊。

  首先,生育带来最直接的损害,是对女性的生理损伤。

  损伤从卵子着床就开始了。整个妊娠期,从受孕后的小腹坠胀,激素紊乱,到孕吐期的口味转变,情绪紊乱,再到体形变化,行动笨拙,频繁的各项检查,直到最后的痛楚生产,贯穿整个孕期的其实除了孕育新生命的喜悦,还有对生产的恐惧和对新生儿健康的担忧,这些都是每一个女人在每一次做母亲前走的必经之路。产后的很多风险也是存在的,如大出血,感染,产后抑郁,盆底肌损伤,痔疮,新生儿残疾甚至死亡带来的伤害等等。当然,作为父亲的男性,肯定也会有损失,被伤害,但这里篇幅有限,仅仅只以女性的直接损伤为例谈“损己”。

  另外,哺乳期身体损耗也是不得不说的。最直接的就是为了获得充足又营养的乳汁,妈妈们不得不摄入超出自身需要的多余食物,“移动奶瓶”们身材变形,体重增加,钙铁流失,饮食受限,如果稍有不慎得了乳腺炎,那滋味一定是终身难忘。乳头被宝宝咬破这种事,就不值一提了。哺乳期结束后,上班的妈妈被迫成为“背奶妈妈”,连续几小时睡眠的资格也被剥夺了。

  到了现代,生育对女性生理的损伤其实并没有减小,相反,是有所延伸的。因为辅助生殖技术出现了。当由于生育当事人因疾病不孕不育时,女性的身体成为努力的集中对象:如促排卵药物的副作用,会造成侵入性伤害。

  其次,生育将带来对经济的剥夺。对于女性来说,从最初的就业选择就开始了,此后,职场晋升停滞、收入下降,这些都是生育给女性带来的损害。

  特别是现在,抚育成本的黑洞越来越大: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养育一个孩子至18岁平均成本约48.5万元(相当于人均GDP的6.9倍)。

  不用惊讶。拿一线城市中产家庭为例,仅仅一套学区房,就可以让一个家庭负债几百万乃至上千万,严重地挤压了日常消费和养老储备。

  再次,生育对个人发展也有损害。做为母亲,会天然地将时间让渡给孩子。这只能以挤压学习时间,减少社交频次,放弃自我提升来实现。

  所以,母亲们长期处于焦虑状态。

  这种状态,也是大多数现代年轻人在童年时期感受到的自己母亲的常态。

  所以,悖论出现了,一方面,社会赞美“为子女牺牲”,另一方面,却系统性忽视牺牲者的补偿需求。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利人”的方面。

  最直接的受益主体是子女(请原谅我这么说,因为这就是事实)。由于母亲的生育,子女获得了生存资源、教育投资、情感支持。

  其次,社会受益。社会结构会优化,劳动力补给会接续,比如支撑起养老金体系,消费市场会扩张。

  最后,国家乃至世界的文明系统会完善。文化得以传承,国家竞争力得以维系。

  所以,你看,生育是不是损己利人的呢?

  费孝通撕开了温情表象,直指生育制度残酷本质:社会存续是以个体自我剥削为代价。

  那么,就不要上当,不婚不育保平安吗?

  去他的高额彩礼,去他的婚礼婚宴,去他的房贷车贷,去他的月子中心,去他的兴趣班培训班学区房!

  但说实在的,别搞那么悲壮,除了你妈你爸,真没人真在意你是不是结婚要不要生娃。

  说到底,作为渺小个体,我们还是得为自己的日子慎重打算。

  当然,接下来我肯定不是要催婚劝生了。

  因为婚不婚生不生,都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任何人都无权对别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说三道四,更别提建议指导了。

  我只是想从费孝通先生的文本中,寻找一些信息,让自己了解生育的悲壮性。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儿育女”、“结婚成家”背后,其实是一整套服务于社会存续的精密设计。

  当代年轻人“不婚不育”,是自私吗?也许,恰恰是他们看得更清楚,更负责。

  他们是在用身体投票,反抗失衡的权利义务分配。

  生育不再是天然冲动,许多年轻人在理性计算后,选择不育。

  他们还发现了社会对人的驯化。社会通过教育和媒体,仪式性地建构“生育幸福”的叙事,比如浪漫的婚照,光鲜的婚礼,可爱的婴孩,伟大的母爱,等等。

  然而,当“损己”程度超过个体承受阈值时,个体将选择不再“利人”。

  传统的生育制度就会崩解。

  “我的不幸,别延续给下一代”。恰恰是他们对后代负责的表现。

  可是,社会发展是需要人的。

  不往大了说,就以普通个体为例,都选择不生孩子,老了后进护理院,请问,谁来为您服务?物资又在哪里?

  所以说到底,生育是损己利人的,但从长远看,它又是利己的。

  现代年轻人不婚不育现象是多重社会矛盾交织的结果,但并非无解。

  当下青年不是“拒绝责任”,而是呼唤更公平的规则与更自主的选择权。能否回应这一诉求,考验社会治理的深层智慧。

  真正解决之道不在于道德谴责,而是重建公平补偿机制——当社会能通过托育共享、养老金改革、性别革命等手段显著降低“损己”程度时,“利人”才可能成为可持续的主动选择。

  这显然没有速效药。

  长路漫漫,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生育制度》的核心观点正是:生育不仅仅是生物行为,更是一套精心设计的社会制度。

  正如探春所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社会作为一个实体,其最大的威胁并非来自外部冲突,而是内部成员的衰老和死亡导致的社会结构瓦解。社会要维持其结构和文化的连续性,必须解决人口新陈代谢的问题,即不断有合格的新成员(社会分子)来替代老去的成员。

  然而,个体本身并没有强烈的生物本能去为了种族延续而生育。生育行为诸如求偶、结婚、生殖、抚育,带来的往往是痛苦、辛劳和个人牺牲,即上一篇文章中分析的“损己利人”。

  当然,社会发展到当今,人们的认知和观念都在改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抚育孩子大多数时候是辛苦的,但也不乏幸福快乐的时刻。新生命带来的欣喜、希望,和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幸福、满足、感恩,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的。然而,我们在此谈论的是生育制度,而不是具体个体的生育。

  既然“损己利人”,那么必然会有人抗拒,因此,社会必须创造一套强大的制度,通过文化的力量,比如规范,价值观,仪式,组织,来“强制”或“诱导”个体进入生育过程,承担抚育后代的责任。这套制度就是“生育制度”。

  然而,仅靠单个个体无法完成抚育任务,所以,婚姻出现了。残酷而真实的是,婚姻不是简单的两性结合或爱情契约,婚姻的本质就是建立双系抚育的结构。只有夫妻一起合作,才能最大利益地养育后代,并由此确立子女的社会身份。

  有意思吧?并不是因为结婚了,才要生育。而是因为,要完成并且将生育成果持续下去,需要以婚姻的形式来为成果得以持续提供必需的资源。

  所以,当听到某些倡导不婚不育并身体力行者被抱怨“还生孩子呐,婚都不要结了!”时,你不得不感叹,抱怨者在无觉中道出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婚姻是为生育服务的。

  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对婚育持谨慎甚至回避的态度。持续创低的结婚率和生育率,早已表明了这一点。不婚,不育,这背后当然有经济压力,社会转型的客观因素,但同时也是个体觉醒与价值观重塑的主观选择。

  想起前几天有个新闻,某地民政局将办公桌搬到了音乐节现场。如果不是博眼球,不是民政局工作人员为了表示工作认真,而如此大动干戈地向领导展示敬业心,那我只能认为是当地民政局领导为了提升婚育率,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

  与其“劝婚劝生”,不如提供一套尊重多元选择的生存指南,真真正正地为年轻人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在任何生活模式下都能活出尊严与意义。

  生也好,不生也好,作为个人,最重要的是要以更严谨的态度规划人生——因为系统性的保障需由个人主动构建。婚育是权利而非义务,生活的意义从不在于是否契合某种模板,而在于能否在自选的道路上,活得扎实,自洽,清醒,有备无患。

Capture.PNG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胡春华接班,浮出水面
2 普京接受新华社专访 内容令中共难堪
3 女主播“无罩激凸”直播画面疯传 网友炸锅
4 突发!深夜地震,至少622人遇难 1500人受伤
5 刚刚!川普,重大宣布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