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德国度假期间,隔三差五地我会去公司位于慕尼黑市区的办公室上班。
我们住在慕尼黑郊外的小镇,以前都是开车通勤。这一次,我想着不如环保一下,试试坐公交车上班。
镇上刚好有一班公交车,可以直达公司门口,全程大约35分钟,不需要转乘,还是非常方便的。
我在公交车站,顺利地找到了我要坐的公交车,司机大叔看我一脸懵懂的样子,一看就没啥坐公交车的经验,他主动问我,是买全天票还是单程票,我说买单程票。
司机大叔愣了一秒,然后告诉我:10.2欧元(约85元人民币)。
我以为我听错了,再次确认了一下,真的是10.2欧元?
从我们小镇到公司门口,35分钟车程的普通公交车,单程需要约85元人民币!
这个票价着实惊到我了,如果坐公交车上班,当天往返至少需要13.3欧(买全天票可以打折)。
我的天!光是上下班的通勤费就要一百多人民币,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点上不起班了。
第二天早晨,我又去乘同一班公交车,司机大叔看到我,问,还是买单程票吗?
我说是的,因为下午返程我先生会去接我。
他一脸抱歉地看着我说,可是单程票真的太贵了啊。
我没想到他会主动说票价太贵,便礼貌地附和了一句,是啊,10欧多,真的蛮贵的。
也许因为司机大叔自己也是普通打工人,因此格外理解当下德国普通人的生活不易,他对我说道:好,让我看看,能不能为你做点什么。
我一脸懵,不明白他的意思。
他在售票机上一番查询操作,喃喃自语道:这个小镇属于3区和4区之间,那我们也可以变通一下,就按照3区收费,呃,那么,就是6.5欧。
我既惊喜又感恩,没想到公交车司机大叔会主动想办法为我减少车费。
虽然我也不至于付不出这十来欧元,但是让我十分感慨的是,连公交车司机大叔都忍不住要帮一帮普通人,可见大家都有一种共克时艰的默契。
当下德国的生活成本大涨,即使是陌生人之间,都仿佛有了一点抱团取暖的意思。
多年前,在公交车上和司机大叔寒暄,一定是谈天气和夏天去哪度假,而现在,伫在眼前的话题是——票价。
刚回到小镇的第一周,我们就约了关系要好的邻居来家里一起烧烤。
席间我们聊到之前常去的一家超市关门了,正在停业装修,我便随口问道:那你们现在去哪里采买?
没想到,看似稀松平常的一个问题,男邻居突然变得支支吾吾,他话语卡壳了两次之后,才勉强说出,我们现在一般去隔壁村的ALDI。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不小心问了个让别人尴尬的问题。
ALDI是德国非常著名的廉价超市,主打性价比。虽然廉价超市里的东西未必就品质不好,但是像我们邻居这样的德国中产家庭,以前大多都不喜欢去ALDI,即使去了也不想拿出来说,总觉得有点“掉价儿”。
我邻居一家是德国双职工家庭,收入稳定,郊区有房有车,属于德国比较主流的中产阶层,以前他的消费观一直比较德式老派,宁愿多花钱买品质好的东西,不会随便买价格取胜的便宜货。
而如今,面对飙升的物价和白纸黑字的账单,每个家庭都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幸好,我们交往多年,关系亲近,倒也没有什么不能聊的。
打开了话匣子,邻居一家说道,以前家里都买拜仁当地品牌的玻璃装纯净水,一瓶750ml价格是5毛多欧,而现在他们开始买超市白牌的1.5L的大瓶水,只要2毛9一瓶,一下子便宜了好几倍。
女邻居接着说道,以前早晨去面包房买面包,喜欢买那种上面洒了瓜子仁或者芝麻粒的小面包,现在却不大买了,因为撒了一些瓜子仁的面包要7毛一个,而同样大小的白面包,只要1毛9一个。
我一边点头一边惊讶得瞪大了眼睛,
这些价格我自然也是知道的,只是以前去超市,不会多想,想买什么便买了。
我在心里默默感慨,从什么时候起,像我邻居这样的家庭,去超市买菜需要去计较这几毛几分了?
不过是短短几年,仿佛一切都没变,又好像一切都变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事,发生在我们拜访木马爸爸的姑姑时。
我们一家在科隆探望小木马爷爷奶奶期间,顺路去了木马爸爸的大姑家,也就是小木马的大姑奶奶。
木马姑奶奶是小木马爷爷的亲姐姐,如今已经75+了,但她十分开朗健谈,气色红润,体格健壮,穿着大红色的衬衫,挂着时尚的皮质项链,看着不像是75岁的人,倒像是五六十岁的。
我们坐在花园的树荫里闲聊家常,我才慢慢知道,其实这两年她经历了不少生活变故。
首先是和她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的爱人,去年在网上结识了更年轻漂亮的姑娘,然后决绝地要离开她。
她一开始十分错愕,愤怒,然后是伤心痛苦,卑微地试图挽留。
最终,经过一番情感拉扯后,那个男人还是和她分手了,并迅速地搬出去了。
到了这里,这还只是一个悲伤的感情故事,木马姑奶奶一向是个坚韧独立的女人,情场失意还不至于打垮她。
等她的前伴侣搬走了,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她很快面临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家里房贷没有还完,平时两个人共同支付的生活开销,依靠她一个人的退休金和积蓄,根本应付不了。
木马姑奶奶淡淡地说道:这房子还有11万欧的贷款,每个月的房贷,还有家庭日常开销,我付不起。
我心里先是惊了一下,75+的退休人士,还在还房贷,而且缺口还不小,我知道这在德国并不算少见,但是对于中国人的习惯来说,还是有点难以置信。
木马姑奶奶的子女都已经成年,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她的生活很快陷入财务困境,既然还不起房贷,于是开始考虑卖房。
“可是卖了房后,我能住哪儿呢?”木马姑奶奶说道,
在德国和已经成家的子女一起住,几乎是不可能的选项。
后来她的子女提议,干脆让她搬去养老院吧,毕竟她也已经75+了。
木马姑奶奶说到这里,露出满脸惊恐,“天啊,他们让我搬去养老院哎,这也太可怕了”。
对于一个仍然充满活力的人来说,搬去养老院确实如同噩梦,仿佛去了那里便只能在轮椅上混吃等死了。
听到这里,我心里受到巨大的冲击,原本爱人劈腿已经是不幸,而现在的连锁反应,让她可能因此失去住了几十年的房子,失去独立自由的生活,变成困在养老院里的老人,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缺钱。
在德国,过去的几十年,很多人的生活都舒适安逸,大家习惯了活在当下,享受生活,没有什么忧患意识,也不会存太多积蓄(否则木马姑奶奶也不会住了几十年的房子,至今仍然有如此多的房贷要还)。
而如今经济萎靡,物价上涨,有人失业,有人离婚,生活中稍有变故,便会陷入入不敷出的财务困境。
幸好,后来木马姑奶奶经社区的朋友介绍,把楼上空着的房间租给了一个乌克兰难民大学生,租金由德国政府直接支付给她,每个月几百块准时到账,这笔钱解了她的燃眉之急,她才终于能够继续住在自己的房子里。
木马姑奶奶一辈子都是彪悍的职业女性,她退休前一直是德国某银行高管的首席秘书。没想到,一向独立又能干的她,会在退休后遇到这样困窘的境况。
还是咱们那句老话说得对,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过去的这几年,世界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先是新冠,然后是俄乌战争,再来是各种政治乱象和大国博弈。天灾人祸都占齐了,经济低迷不振,普通人的生活成本飙升。
这两年,物价话题已经被德国民众说烂了,但是家人亲戚邻居朋友见面闲聊,仍然忍不住要不断感慨。
前年回德国休假,我已经真切地感受到,很多德国普通家庭生活变得窘迫,而今年回来一看,情况似乎变得更糟。
如今甚至连公交车司机,小卖部的店员,建材市场里的导购,也会主动和顾客抱歉,不好意思,又涨价了,这几年一切都太贵了。
经济学家统计出来的百分之几的数字,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里感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痛感。
我身边遇到的这些人,并不是德国最贫困的人,他们都有房有车,有工作有收入,是德国社会的中间阶层,而连他们都变得捉襟见肘,抠抠索索,可见大部分普通民众的日子是真不好过。
正如一首歌里唱的,
这碎银几两,压断了世人的肩膀,
而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慌张。
世事变迁,生活不易,中年人还是努力挣钱吧,愿每个家庭都能安稳度过这个寒冬,重新拥有经济上行的美。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胡锦涛流泪握紧习近平的双手 说出4个字 |
2 | 内情流出 习西藏行健康亮红灯 |
3 | “买英国精子生3娃”的山东女人 7年后现状 |
4 | 曾被捧上天的国家名片 正在一座座城市悄悄 |
5 | “早就该亡了” 阅兵临近传北京爆“厕所革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中国出了个习近平,因果报应 | 施化 |
2 | 1.7万中国守军对抗12万日军47 | 玉质 |
3 | 习近平的最后机会 | 文庙 |
4 | 影评:真实历史与现实比荒诞更 | 阿妞不牛 |
5 | 吕洪来:为什么当前中国呈现出 | 老陆 |
6 | 习氏出巡西藏权势熏天,听床师 | 蛇形刁手 |
7 | 海关问“有没有带现金” | 体育老师 |
8 | 中共目前到底有什么危机? | 阿妞不牛 |
9 | 我对中国前途的谦卑的建议 | 自然 |
10 | 看坦克进京 预测一下军队的动 | 胡亥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