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黎明前,弄丢了等甜的勇气
8月以来,两则关于青年学者的消息,总让人心里沉得发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系黄恺副教授不幸离世,学院官网的个人介绍已转为黑白;据公开爆料(截至目前暂未看到官方通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生工食品学院一名35岁的博士(后)青年教师,也以同样的方式告别了世界。
41岁与35岁,多好的年纪啊。黄恺从北大本科一路走到诺奖得主John Polanyi门下读博,留在高校后主持科研项目、发表15篇学术论文,还入选了2025年南粤优秀教师表彰人选,5月时他的课题组还在招聘实验员,满心都是科研的下一步;那位浙大教师,能在青年时期成为学术骨干,背后必然藏着无数个泡在实验室的日夜。他们在旁人眼里是“人生赢家”,是“励志榜样”,可没人知道,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深夜里改了又改的论文、卡在瓶颈的课题,还是反复追问“人生意义”时的迷茫。

总有人只看见“知识渊博”“成果斐然”的光鲜,看不见那些清醒又执着的人,要扛着怎样的压力。就像笛卡尔曾说“知识越多,悲伤越多,大智慧里藏着大痛苦”,他们比常人更擅长思考“为什么而活”,可当“内卷”的焦虑遇上对人生价值的追问,那些没说出口的疲惫,很容易在心里堆成山,最后把自己困住。

可人生从来都不是一路坦途啊。大冰在《乖,摸摸头》里写“希望和失望交错而生,倏尔一生”,有人认命,有人抗命,最可惜的却是在黎明前的最后一道黑暗里停了脚。其实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点余地:让过去的遗憾慢慢淡去,让翻涌的情绪歇一歇,毕竟在生死面前,课题的瓶颈、当下的难,终会变成时间里的小事。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这世界本就有熬不完的夜、解不开的难,可正因为有这些“苦”,后来的“甜”才更珍贵。那些走了远路的人,那些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刻,再等等吧——等风来,等云散,等下一口甜落到心里。
愿我们都能守住那份“再等等”的勇气,哪怕尝过百味苦,也别弄丢了对“甜”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