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控制,是家庭中最常见的伤害。
每当谈到控制,总有人说:
不管孩子学习,孩子就会不好好学习;
不管孩子作息,他们就会胡乱作息……
以前我也会认真和他们探讨,但后来我发现,其实这纯属一个辩论而已,根本没有探讨到真正的点上。
真正的关键点是:控制欲强的人,他们有太多无意义的、琐细的控制。
所谓管孩子学习和日常作息,只是找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合理的点,证明自己控制是有意义的。
一旦去看那些琐细的控制,你就会发现,它们荒唐、可笑又伤人。
我的一位男性朋友,曾分享他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他回到家里,把水杯放在桌子上。
父亲走过来说:“你怎么把水杯放在这呢?你应该放在那儿。”
但他早预料到了,即便一开始他就把水杯放在那儿,父亲一样会过来纠正他。
哪怕就只有0.1毫米,父亲都要过来挪动一下,像是有瘾。
并且我的这位朋友当时已经快30岁了。
这听上去是不是非常的无聊可笑?
但类似的事情无处不在。
“刚刚和我妈吵了一架,因为我微信头像换了个小仓鼠,她不喜欢。”
“哈哈我四十多了,拜灶王爷插一炷香,我婆婆都要抽出来重新插一次。”
“小时候吃饱了,我妈还要往我嘴里塞饭,直到我干呕了哭了也不听,甚至看我哭还会骂我。长大后提起这事,她说,我自己小时候吃不饱,所以想让你吃饱些。”
“家里老人觉得洗洁精是化学剂,会引起肩膀痛,我洗碗时就一直站在旁边念叨不要用洗洁精,试过用科学解释,但没用,一定要说到你不用为止。”
控制,是养育者的一份自恋——
“我”有一个想法,并试图将这个想法套在“你”身上。
这首先是,没有了边界感,模糊了我与你的独立界限,在构建共生。
其次是,太把自己的想法当回事,甚至当做真理来对待了,但实际上,很多控制都是没事找事,
毫无意义,却拿它去破坏最亲近的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基础的规律,叫做“生能量”和“死能量”。
什么意思呢?
我们的每一个愿望,都是一份能量。
当这个愿望实现了,它就是“生能量”;
当这个愿望不能实现,它就是“死能量”。
比如孩子的日常穿衣。
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穿上了喜欢的衣服,这就是孩子的一份生能量;
如果父母非觉得孩子冷,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穿衣,这就变成了孩子的一份死能量。
说到这,高控制带来的伤害就非常清晰了——
假如父母控制欲望很强,孩子有了自己的愿望,却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做选择,被迫听从父母,
这就意味着,父母时时刻刻都在给孩子制造“死能量”。
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就彻底不能管孩子了。
关键在于整体的养育风格:
孩子是在以生能量为主导的风格中长大,还是在以死能量为主导的风格中长大。
两者会导致巨大的差别——
生能量不断发生的人,他的自我会很强大,很坚韧,而且很真实。
相反,在被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因为累积了太多死能量,他的自我就会很虚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越来越丧失对自己、对世界的信心,因为在他过往累积的经验中,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愿望基本上都会死掉。
很多厌学抑郁的孩子身上,都是积压了太多的死能量。
此外,高控制的带来的伤害还在于——
一个从小在被控制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无意识地将这种关系模式复制给自己的孩子,形成一种代际传递。
比方说放水杯这件事,
假如孩子能够有所觉察,能够对父亲说:“你为什么要拿我的杯子?我感觉你在控制我。”
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当他成为父母,控制孩子可能性反而要小。
但假如孩子接受了父亲的行为,把心里的难受抹掉或者给压下去了,并说服自己:“爸爸也不容易,他是为了我好,我就忍一下。”
当他一次次地将父亲的逻辑合理化,
那么成为父母后,他很可能会沿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一代一代的轮回下去。
对此,心理学上说,
一个人构建怎样的关系模式,往往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
也就是,我们小时候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会内化到我们的内心深处,变成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
当我们在关系中,这个模式就会不自觉地跑出来。等我们有了孩子,它也会呈现在我和孩子之间,这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我常分享一句话,
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最大的祝福,是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而活;
而原生家庭最大的诅咒,就是不断告诉孩子“你的感觉是错的,你得听我的。”
很多人之所以总盯着别人的事,总想着去控制孩子、控制伴侣,
其实是因为他们知道:控制自己太难了,所以转去控制别人。
比如很多父母,自己事业做不好,家务也很一般,但管起孩子来却非常自信,说话总是斩钉截铁。
为什么自己的人生都过不好,却对管孩子这么有信心?
这其中有一个巨大的原因是——
人在控制自己时有“体感”,
但控制孩子时则失去了“体感”。
比如控制自己的时候,要戒烟、 戒酒、改变作息习惯,就会发现要身体力行地管好自己非常不容易;
但控制孩子时没有了体感,只需用头脑来分析想象,因此会产生一种错觉:只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指导来,他的人生就顺了。
这样的控制欲望,是生活中很多痛苦的源头——
被控制者会感到窒息、愤怒,陷入自我怀疑;
控制者会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被理解,然后也觉得很委屈;
最后,关系会因此变得紧张、疏离,甚至走向破裂。
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
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
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特别是对于控制不好自己的父母来说,少管孩子,你就赢了。
当父母给予孩子一个巨大的空间,
让孩子在这个空间内,能够按照自己的自发性去探索世界,发展他的热情和创造力,
那么孩子就能够逐渐学会尊重、信任自己的感觉,然后逐渐走向成为他自己的道路。
这个道路看似慢,但非常值得。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被别人的意志所奴役,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所以,父母一定得明白,爱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
真正的爱是如其所是,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力量,去面对属于他们的人生课题。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党媒悄悄去习 张刘对习“赶尽杀绝” |
2 | 蔡奇现身北戴河 两大异常 |
3 | 北京突然祭出意外举动 |
4 | 日长寿专家:60岁后一定要改的养生习惯 |
5 | 中共7名上将集体缺席引发关注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马云斥巨资在沙漠里种树 9年过去 树怎样 |
2 | 苏州出大事了 |
3 | “李超人又提前嗅到风暴?”中国网友惊呼 |
4 | 党媒悄悄去习 张刘对习“赶尽杀绝” |
5 | 寿命长的人 下半身一般有这5个特征 |
6 | 蔡奇现身北戴河 两大异常 |
7 | 酸菜鱼 为啥吃的人少了 网友:4个原因,很 |
8 | 张又侠错失良机,倒习可能功亏一篑 |
9 | 太突然 奥运冠军被逮捕 |
10 | 极不寻常 习近平大吹“新三样”已倒一样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