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十年民怨,十年连任:自由党为何仍能赢得选票?

www.creaders.net | 2025-04-29 13:03:26  canadaso.ca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一、引言:一个反直觉的政治谜团

  十年执政,十年骂声。房价高企、食品银行排长队、医疗资源紧张、街头毒品泛滥、难民涌入与暴力案件频发,种种景象构成一幅加拿大人曾无法想象的国情画像。而更令外界困惑的是,在广泛民怨声中,自由党政府仍在多个选区维持着选民支持,甚至在2021年选举中再次赢得少数执政地位。为什么一个在许多国民眼中“失败”的政党,依然能在政治战场上幸存乃至取胜?

640 (21).webp

  这不只是一个选票计算的问题,而是关于加拿大社会深层结构、文化逻辑与治理机制的一场透视之旅。

  二、失败政绩:数据不会说谎

  自由党的核心政绩在许多领域都难称成功。

  住房危机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房价中位数较2015年上涨了超过75%。而在温哥华、多伦多等核心城市,年轻人拥有房产的平均年龄已突破40岁。租房者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屡屡突破50%的“租金重压线”。

  毒品与治安

  :联邦政府推进毒品“非刑罪化”实验的卑诗省,2023年药物过量死亡人数创下历史新高。温哥华市中心East Hastings街区成了露天毒品市场与暴力事件高发地。

  医疗资源枯竭

  :2024年,超过600万加拿大人没有固定家庭医生。急诊等候时间普遍超过8小时,许多中产家庭转而寻求私人诊所服务,引发“医疗双轨制”忧虑。

  财政与福利支出

  :联邦政府债务自2015年后已翻倍,至今突破1.2万亿加元,社会福利体系虽覆盖面广,但效率低下、欺诈案件频出。

  这些并非偶发性问题,而是贯穿一个十年周期、广泛影响中产和基层民众生活质量的系统性退化。若将之放在其他民主国家的选举语境中,往往意味着政权轮替。但加拿大并非如此。

640 (22).webp

640 (23).webp

  三、“结构性安全感”:制度如何保护执政者?

  加拿大的选举制度与政治文化为执政党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结构性缓冲”。

  选区划分机制(Gerrymandering-lite)

  :虽然加拿大的独立选区委员会避免了美国式的恶性划区,但城乡选区人口悬殊却长期未被修正。例如安省密西沙加市一名议员的选区内居民超12万人,而纽芬兰某些乡村选区不到3万人,造成城市选票权重被削弱。

  “第一过半制”投票机制(First-past-the-post)

  :自由党即便在2021年仅得全国票数32.6%,仍可组建政府。该制度使得在选民分散、反对党未能整合的情况下,拥有稳定基本盘的政党得以长期执政。

  反对党自身的问题

  :保守党虽然在民调上多次领先,但其党魁常因语言风格、种族多样性态度、社会议题立场(如堕胎、LGBTQ权利)引发中间选民恐惧。此外,新民主党(NDP)虽呼声高,但全国政绩乏善可陈,在不少地区更被视为“自由党的影子”。

  四、文化操控与“价值联结”策略

  自由党的胜选不仅来自体制层面的优势,更在于其深谙文化操控与叙事塑造之道,善于在“危机中制造归属感”。

  身份政治与道德优越感

  :自由党高度推崇多元文化、LGBTQ平权、原住民权益、女性赋权等议题,将批评这些议题的人塑造为“不进步”、“不包容”的威权象征。这种“道德框架”的设定使选民在情感上对自由党产生归属感,即便他们对具体政策并不满意。

  公关胜于治理

  :特鲁多政府对媒体、社群网络以及公营广播(如CBC)的长期财政支持,塑造了一种“亲政府信息优势”。独立记者揭露“负面新闻”的生态空间收窄,也使政府能够更从容地塑造叙事主导权。

  对年轻人心智结构的驯化

  :大批在2000年后成长起来的Z世代与千禧一代,在校接受高度自由主义倾向教育。这代人对“气候正义”、“族群平等”、“性别认同”等价值议题具有本能认同,因而更倾向支持“愿意聆听”的自由党,而非“看似冷酷保守”的对手。

640 (24).webp

640 (25).webp

  五、为何选民“不愿更换”?投票行为背后的心理经济学

  加拿大选民看似“认命”般地维持自由党执政,其背后是多重心理机制交错作用的结果:

  “最小伤害”原则

  :对许多中间选民而言,自由党虽令人失望,但保守党的“形象”更可怕。选民并非“支持”自由党,而是“拒绝”保守党。

  “习惯性忠诚”效应

  :老年选民倾向于维持既有政党,年轻选民对选举机制感到冷漠,两者皆强化“政治惯性”。

  经济期望的调低

  :长期高房价、低工资、政府低效让选民对“改变现状”的希望降到最低。“不要更糟”成为投票动因,而非“争取更好”。

  信息茧房现象

  :社交媒体算法倾向推送迎合个人偏好的内容,使人更难接触与自己立场相悖的信息,强化对自由党的“合理化解释”。

  六、反思:当自由民主成为“审美选择”而非“治理选择”

  加拿大选民面对的不是缺乏信息,而是“信息背后的缺乏判断力”。自由党用道德语言包装治理失败,转移批评焦点,把治理无能隐藏在“政治正确”的绸缎之下。而民众在道德认同中迷失方向,对“良政”的要求也逐渐模糊,甚至退化为“只要不冒犯我价值观”的审美偏好。

  更危险的是,这种“政党—媒体—选民”的三角关系,正在逐渐固化为一种被动型民主——政党不再真正回应民生,而是持续强化“认同纽带”,让支持者不愿背弃。

640 (26).webp

640 (27).webp

  七、加拿大的国家命运,还有希望吗?

  自由党十年执政固然令人失望,但也不应将国家未来全部归咎于一个政党。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加拿大是否仍拥有一套能自我修正的政治与社会系统?

  如果选民重新学习如何独立思考、超越身份政治投票;

  如果媒体恢复调查性与批判性,而非变成政府宣传管道;

  如果反对党真正提出可行的愿景,而非仅靠否定生存;

  如果我们对“自由”有更深刻理解,而不是沦为“随心所欲”的代名词;

  那么,加拿大或许仍有希望。

  真正的改变,不是等哪个政党醒悟,而是等选民自己觉醒。新闻自由至关重要!……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