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些天,和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约饭。
说起这些年的改变,她说自从过了40岁,就很少参加那种乌泱泱一大群人的饭局了。
往往吃不好,还得陪着周围人聊天,一场饭局下来,从内到外都觉得疲惫。
这些年,或许是年岁的增长,有这样感受的人越来越多,若非婚丧嫁娶这类传统宴席,身边也很少有人愿意参加与自己无关紧要的饭局了。
毕竟,饭局里的人头攒动,暖不了心底的孤寂冷清,酒杯上清脆的碰撞声,唤不醒心底的温柔。
人到中年才明白,社交场合最忌讳的,就是请一大群人吃饭。
那时候,辅导员在的饭局他场场不落,经常深夜喝酒回到宿舍难受不已。
我们都劝他,这么年轻,别拿身体不当回事,酒能少喝就少喝点。
他却觉得,这是和辅导员拉近关系最好的机会,也是在同学群中建立声望的最好时机。
那一年,他也的确在学生会中混得风生水起,大三的时候还被评为副主席,可谓风头无二。
那一年,他也经常请学弟学妹,学校里认识的其他朋友吃饭,每次一大桌人,气氛好不热闹。
但他不知道的是,当年大家之所以接受他的邀约,要么是为了省顿饭钱,要么是觉得别人都去了,自己不去不好意思。
并没有几个人真正记得他的好,也并没有几个人愿意真心待他。
更讽刺的是,大四时候学生会换届,新一批年轻血液涌入,因为要找工作的缘故,他不得不卸掉学生会的职务。
那天过后,辅导员身边有了新的人挡酒陪聊,只在很少数的时候才会想起他,身边那些曾经高看他一眼的同学,也因为他的卸任,对他不冷不热。
而他呢,这些年的酒场经历,他不止一次喝到胃出血,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到头来却发现,无非是找实习的时候能比别人多那么一两个机会,但最终能否留下来,靠的还是自己的能力。
但那些深夜陪吃陪喝的时间,也恰巧是他最能无忧无虑学习的最宝贵时光。
年少时的我们总觉得,多一点饭局上的觥筹交错,就会多一些生活中的冷暖交情,父母也总在告诫我们,多个朋友多条路。
可真正经历过后才知道,饭桌上的推杯换盏,多的是阿谀奉承,很多人逞的只是一时嘴上功夫,所谓的交情,也只局限在当下的酒桌时间。
就像《红楼梦》里宝钗说的:“人多口杂,反倒没意思。”
看似热闹的场合,实际上不会有什么交心的关系。
成年人的大部分饭局,大都只是表面的逢场做戏,饭局散了,人情也就淡了。
前些天有个话题深入人心,说现代人手机通讯录里躺着上千个联系人,可真正能深夜拨通的不过三两人。
细想之下的确如此。
杨天真曾说过自己的感受:现在超过4人以上吃饭,我基本上是不去的,我觉得浪费时间。
这样的饭局,就跟吃大锅饭一样的道理,大家说些不痛不痒的话题,根本不会深入人心或者聊些能让你思考的话题。
没有营养的八卦四处传播,没有意义的车轱辘话反复诉说。
不仅学不到新鲜的东西,也认识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合作伙伴,这样时间的重复花费就变成了一种浪费。
当然也有相对正式的饭局,但那些能被引荐着一起吃饭的,背后大都有着利益交换和情分往来。
表面看似吃饭喝酒,实际上是一场资源置换,饭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也有自己想达成的目的。
很多时候,有些饭局多叫的几个人,无非是为了凑数的甲乙丙丁。
毕竟现实生活中的优质资源就那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分到,大部分人不过是这场饭局的配角。
看似混了个脸熟,但有事真想求人帮忙时,会发现上千人的通讯录里,靠刷脸熟根本找不到人。
更别说那些动辄十几人的商务宴请,看起来酒杯碰撞,名片互换,实际上不过是点头之交,空洞寒暄。
《中国社交关系调研》中有组数据显示:
45-55岁群体中,68%的人认为“无效社交”消耗了最多精力。
而这些“无效社交”,大都藏在一场场没什么营养的饭局之中。
当餐桌挤满点头之交,推杯换盏间飘着的都是客套话时,你就会知道,这场饭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
这样的饭局,于请客的人而言,既多花了钱,又耗费了心力筹划。
对参加的人来说,既浪费了时间,又没吃到让自己可口的食物。
看似拉近关系的高质量场所,实则是一种高消耗的无效社交。
朋友说过一个故事,说他在公司就遇到过最没情商的商务局。
约他吃饭的,是个刚入职没多久的同事,后来才知道,对方不仅约了他,还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还邀请了其他的几位同事。
结果呢,得知实情后,有人提前推脱了,有人用“到时间再说”来搪塞,还有人还没进门就借口有事离开了。
结果这场饭局无一人实际到场。
他跟我说,现在的时代,很多饭局背后都有目的,不提前互通信息,随便拉一大桌人吃饭,是很令人反感的事。
每个人在外奔波已经够累了,没有人会真的缺一顿饭吃。
人数太多的饭局,对我们来说都算有陌生人的场合,吃也吃不好,聊也聊不开,就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应了。
看过郭德纲的一段采访,他说自己现在很少和身边人来往了,一般情况下约饭局他也不会去。
“那种花天酒地坐一桌子,我受不了。”
互相留电话留微信,真不管用,段位没到那里,你真有事也不会有人帮你,有身份的人真有事也不会有人站出来替你说句话。
所以在他眼中,这样的应酬无非一种心力的消耗。
哈佛大学有个持续了85年的人生幸福研究,这场研究显示,人到中年,朋友并非越多越好,
拥有3—5位密友的中年人,晚年健康水平比社交广泛者高出37%。
这让我想起汪曾祺笔下的小酒馆,三五个知己就着花生米谈天说地,时光好像在那一刻停止了,毕竟,真正的交心时刻,从来不在一大群人入席的旋转的转盘上,而在于好友间的相互体谅与包容间。
删繁就简的社交,才能听到灵魂的共鸣。
就像老舍笔下的那样:
人这一辈子,能交心的人不过巴掌之数。
所以啊,倘若下次想请客吃饭,不妨把圆桌换成方几,将敬酒换成斟茶。
要知道,中年最好的宴席,不在包间的转盘上,而在旧友的谈笑间。
放弃低质量的社交,拒绝无意义的打扰,才是经营人生的最好办法。
看过一句话:人这一生要做的,是尽早卸下“人脉银行”的包袱。
这些年我也发现,原先那些活跃在各大场合的朋友,这些年也都慢慢都少了联系。
他们的圈子越来越小,聚会越来越少,以前那种动辄能叫出来七八个人的场合,也有好几年没出现了。
取而代之的,是三三两两的小局,是出差到对方城市时偶尔的会面。
朋友跟我说,这样的状态才是最舒服的,人过中年,愈发懂得了那句话:喜我者我惜之,嫌我者我弃之。
高质量的独处,三两好友的相聚,反而是种享受。
毕竟,只有洗尽铅华后还能维系关系的朋友,才是真正交心的朋友。
《极简社交》一书中,就提出了提出“20-5法则”,意思是说,把80%的无效社交时间,转化为5段高质量关系。
毕竟,社交的本质是情感共振,而不是人头攒动的表演。
你会发现,珍贵的情谊靠的从来不是一场饭局,求人办事也从来不是一次陪酒就能拿下的。
所以,倘若下次你想请很多人吃饭,不妨试着把请十个人吃大餐的预算,拆分成三次的双人套餐,将一大桌好友喝酒的预算,换算成去家里做一顿饭的成本。
将那些分散在诸多人身上的精力,转为对好友的关心,对家人的体贴。
你会发现自己的圈子虽然越来越小,但生活却越过越好。
如此,才是一个人最明智的做法。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兵变推翻习?传苗华何卫东团伙案全军通报 |
2 | 从北京到上海,不详信号传来 |
3 | 传中央军委向少将以上军官传达2页机密文件 |
4 | 军委副主席何卫东已月余无公开露面 北京今 |
5 | 中国央行突然释放重大信号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美国是基督徒国家.司法部启动 | 木秀于林 |
2 | 谁能告诉我,中国人和中共究竟 | 蒋大仁勇 |
3 | 万维坛里的一个反川小丑 | 胡亥 |
4 | 美国是基督教国家吗? | 不合群 |
5 | 贸易战,川普必败 | 汪翔 |
6 | 驱逐所有中国留学生!美籍华人 | 爪四哥 |
7 | 说说狗杂种胡亥 | 爪四哥 |
8 | 快讯:川普彻底认怂,中美贸易 | 爪四哥 |
9 | 川普关税战:中国的四张王牌 | 随意生活 |
10 | 想多了,谁也不会被美国亡掉 | 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