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最近一直在读《曾国藩传》。
其中有一页我特地做了标注,它讲的是:曾国藩给自己立下的 12 条做人规矩(也叫《日课 12 条》)。
今天这篇文章,我结合书里的解释,以及自己的理解,谈谈这 12 条给我带来的启发。
01
主敬
这个看起来容易,实际上很难。
举个例子,在个人成长上有个秘诀,叫做多去完成一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比如阅读、准备下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
大多数人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制定一个“完美计划”,比如这周要看一本书,下周要做成什么事。
但是,实际操作中,我们容易被“紧急”类事项冲散计划。毕竟,这类事别人要得急,马上完成立马就有反馈。但是,久而久之,我们逐渐发现大事拖延,自我原地踏步。
这是人性的特点,但能突破这层的人,注定能出类拔萃。
02
静坐
曾国藩发现自己平日里精神涣散、难以集中,于是开始练习集中精力,方法就是静坐。
这个方法类似于冥想。
你也可以试试,打开软件“潮汐”,闭着眼,跟着声音的引导做一些呼吸练习。
刚开始,你会发现,各种奇怪的想法像洪水一样涌入大脑。
没事,接下来两三天再坚持一次,你会逐渐开始感觉平静,注意力则越来越集中。
亲测有效。
03
早起
在曾国藩的日记中,他认为睡到中午起是一个陋习。
他还提到自己早起后在床上翻来覆去、胡思乱想,这种“醒得早、起得晚”的情况十分浪费时间,必须加以改正。
这点相信大家都有感触,躺在床上,玩着手机,时间飞逝,起床后大脑一片浑浊,一天废了一半。
曾国藩的方法是: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打扫房间、整理内务。
之前我住出租屋时,有天房东过来送点东西。打开门后,发现沙发上躺着各种衣物、电脑桌上也是放着凌乱的书,她说:小伙子啊,你知道吗,太乱会影响运势。
当时我觉得她这是迷信。
后来看心理学相关的书,里面提到一个词“认知过载”,解释了她的观点:
当家里杂乱无章时,我们的大脑会接收到大量的视觉信息。这些信息会占据我们的认知资源,让我们感到不知所措。如果环境简洁明了,那我们会马上聚焦,继而更有秩序感和掌控感。
所以,“整理内务”看起来只是一个家务活,其实这是减少认知过载的过程。
04
读书不二
曾国藩的读书学习经历很有意思。
早年间他靠的是死记硬背,效果不好。
后来他找到一个绝招,分析范文,找到其中的规律,这帮他在科举上取得了成绩。
后来到了北京,他又发现,这些技巧只是捷径,无法帮他在文人圈子里立足:别人都是真才实学、思想深刻。
那怎么办?
他找到了方法:读书不二。
也就是说,一本书没有读完,就不看其他书;一句话没有弄懂,就不看下一句。
当然,这些书都是经典书,比如《史记》《汉书》《道德经》《周易》等。
好的书读懂读通,比看很多书都有用。
这让我想到了考研时的一本专业书《消费者行为学》。当时为了备考,看了一遍又一遍,还做了很多笔记。现在发现,它串联起了营销和心理学的知识,当我现在面对一些“人”相关的问题时,总能在知识框架中找到答案。
态度的形成
比如这一页笔记,讲的是人的认知、感情、行为三者的关系,可以用它来推导“如何影响他人”:
1.如果你让他觉得此事对他有益(认知),那他会行动。
2.如果你跟他建立了情感连接(感情),那他会帮忙。
3.你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跟他有很多良性互动(行为),证明自己是一个靠谱的人(认知),那他后续会愿意帮忙。
05
读史
读史和读人物传记有一个共同好处:找到思路。
最近我给一个正处于职场焦虑期的朋友,推荐了《曾国藩传》。前几天,她激动地跟我反馈:太有用了。
我问哪里有用了,她说:
理解了没有人是完美的,带下属的时候要学会识人用人;没有人可以帮你时,就需要自己在思维上突围。
说实话,这些道理如果单纯讲出来,大家都会觉得是“正确的废话”。但当我们进入到历史的场景里,看到当时人的选择后,便有了更多的共鸣和感受。
所以说,读史是我们应对不确定未来的有力保障。别人走过的路,是我们的参考答案库。
06
谨言
之前学了一门讲危机公关的课,老师说:现在对谨言慎行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什么这么说?
假如你在朋友圈吐槽了一下竞品,这是你的发言权力,好像没问题。
但是,如果别有用心的人截图下来,然后发到公开媒体,说:XX 公司员工恶意诋毁竞争公司。接下来,企业很可能会面临一场舆情危机。
毕竟,你以为代表的是自己,但每个职场人的身份标签里,永远都会带上企业。
关于朋友圈发言,有一个基本原则:尽量不要表达某种态度。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支持某个人或讨厌某件事,对他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冒犯。
你肯定会说,那又怎样,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问题是,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麻烦谁,或者谁会突然来找你麻烦。
07
养气
这讲的是避免过度疲劳,节制自身欲望。
二十多岁的时候,总觉得精力无限,熬夜没压力,第二天马上就恢复。但是到了三十多岁后,各种问题都来了。我看朋友们每次收到体检报告,都是颤颤巍巍地打开,摘要页则是满满的异常提示。
而且会听到越来越多的不幸消息:谁谁谁逝世了,谁谁谁重病了。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过满,即使是不得不超强度工作,也要预留一些弹性时间。
毕竟,身体垮了,世界就抛弃你了。
08
保身
这是指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注重自我修养。
每天坚持锻炼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很直接,就是有助于身心健康。
我最近一直在坚持超慢跑,它不是一个激烈的运动,就是每天在家原地跑半小时。你说它能帮我减肥吗,感觉很难。但它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跑完后很开心。
一方面我坚持完成了一件事,另一方面是跑完后我感觉到注意力更容易集中。结束后再写稿,更容易进入状态。
第二个很多人会忽略,那就是让你看起来更自信。
健身可以促使大脑分泌一些神经递质(内啡肽和多巴胺等),这些物质能够改善情绪,使人感到愉悦和放松。当你愉悦时,很多难题看起来就没那么难了。
这时候,你更容易呈现出一种“我能做成事”的状态。
09
日知其所亡
这讲的是每天都要学点新知识。
有一种学习的假象,叫做:看过。比如看了 10 本书、听过三门课,但要问到底学到了什么,却答不上来。
当然,学习之于不同人有不同的目标,有的是求安慰,有的是求知。求安慰的人,在学习中让自己感觉到平静,这无可厚非。求知则需要多做一步:去想一想。
想什么呢?想自己。
一位做建筑设计的朋友说,她的假期就是去世界各地旅行,然后拍下各个酒店、商场、街区的照片。到自己要做设计时,就有了大量案例。
一位写稿的朋友,会在跟每个人聊天的中途,突然打开手机备忘录,记下刚刚提到的某个故事、某个金句。这样,自己的文章以后就有了新的素材。
总之,一切为我所用。
10
月无望所能
这是我最意外的一句话。它说的是,每个月要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再练习和巩固一下,不要让这些技能荒废。
我是那种“喜新厌旧”的人,总是希望获取一些新知,这会让自己感觉充实而开心。对于一些既有技能,会觉得已经熟练,不用回顾。问题就是,手会生,人会忘。
所以,现在我每个月都会做一些平面设计,可能是几张配图,可能是几页笔记设计。
总之,竞争力不能丢。
11
作字
曾国藩非常注重书法的练习,他认为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修养,还能锻炼人的耐心、毅力和专注力。
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于用电脑做记录,但手写也有它的优势:更能激发灵感。
比如有时候,当我想写一篇文章时,没有思路。但当在本子上开始书写关键词时,就发现更多的灵感不自觉就冒了出来。
之前学习思维导图课,老师还提了一个实用的方法:用彩笔来写。因为彩色也更能激发创新。
12
夜不出门
夜不出门的意思是,晚上尽量不要外出,也不要熬夜。
说实话,这还蛮难的,毕竟应酬在所难免。有的是为了工作,有的是为了交流。
写在最后:
最后做一个小结,针对曾国藩的 12 条规矩,谈谈我的理解和行动计划:
01. 主敬:每月回顾年度目标,避免因为琐事而耽误大事。
02. 静坐:每天冥想 10 分钟,让自己不要浮躁。
03. 早起:每天比之前早起 10 分钟,顺带整理一下房间。
04. 读书不二 :读经典的书。
05. 读史:阅读历史和人物传记。
06. 谨言:不要乱说话,特别是在公开渠道上。
07. 养气:每天预留一些时间,不做其他事。
08. 保身:每天坚持锻炼 30 分钟。
09. 日之其所亡:每天记录一条学习心得。
10. 月无望所能:每个月回顾和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11. 作字:没有思路时,就用手写。
12. 夜不出门:这个做不到。
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惊爆!习明泽公开对外放出这句话 |
2 | 传Nvidia口头通知中国同行一个坏消息 |
3 | 史无前例,美国传来重磅消息 |
4 | 她在大会上高唱“女人也能干男人” 全场傻 |
5 | 快讯:普京宣布停火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