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你在生活中,会不会觉得做什么事情都很“麻烦”?
想要健康生活,打算每天做饭、运动,但是一想到还要买菜、洗碗,要买运动装备、早起,于是还没开始就放弃了;
一直计划着要去旅行,可一想到要做攻略、定酒店、买机票等一堆事,就觉得好麻烦,计划就这样被无限期搁置;
好不容易遇到一位心仪的对象,但想到又要从零开始熟悉、磨合,想想还是算了……
这种大部分人都有的状态,可以归结于三个字——怕麻烦。
长期处于低能量状态,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总觉得“算了”“没意思”。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挺好的,减少了很多烦恼和压力。
但长期处在“怕麻烦”的状态里,不但会减弱我们与外界之间的连接,也会让自己的“活人感”慢慢消失,失去很多细腻的、自由的生命体验。
甚至过着十年如一日的空虚生活,等到有一天醒悟后才追悔莫及。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一聊:“怕麻烦”这种看舒适,实则正在侵蚀你生命力的生活态度。
想想我们在小时候,是不是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上树摘果子前,从来没想过会摔下来;
学骑自行车,就算摔倒了也会立刻爬起来;
为了日记本里写下的梦想,会非常努力学习、追逐目标......
那为什么长大后,很多事情明明我们很想去做,但首先想到的就是“好麻烦”,然后决定“算了”呢?
这并不一定是因为你懒和废,而是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
1、错误地执着于“一步到位”的完美。
在“怕麻烦”的背后,可能是我们错误地执着于“一步到位”的完美。
成年后社交圈扩展,“社会比较”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现如今发达的社交媒体,放大了他人“成功”的可见性,网上动辄就是“00后年薪百万”“边上班边做自媒体月入5位数”“减肥一个月瘦20斤”之类的帖子,很容易引发自我怀疑,产生来自于“同辈压力”的焦虑感。
这份焦虑,让我们过于看重每一个行动的结果,希望每一件事情都能完美地解决。
当我们体验到事件发展总是与期望背道而驰时,就会感到沮丧、受挫。
反复遭受的负面经历,会强化大脑的“威胁感知”,形成“避免受伤”的思维模式,抑制探索欲。
长此以往,我们就会觉得做什么事都太麻烦了,而停止行动,不愿意再去面对未知的领域、未知的挑战。
2、自我妨碍心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妨碍”:个体为了回避或者降低因表现不佳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失败机会的行为和选择。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不确定自己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干脆自己给自己增加难度,甚至直接摆烂不做。
通过此类“不作为”的行为,完成“我有能力完成,只是没行动”的自我欺骗,从而避免直面真实能力水平的认知冲击。
从表面上看,自我妨碍是一种变相的自我保护行为,但这背后隐藏的却是对自我的不认可,也是一种低自尊的表现。
3、缺乏对未来的自己的同情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未来的自己,无法有足够的理解力和同理心。
即便我们知道现在开始学习某项能力,有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也不愿意牺牲掉此时此刻的快乐,而为遥不可及的未来做打算。
因为对于大脑而言,未来的自己是一个遥远又陌生的“他者”,既然是陌生人,也就没有必要为了TA,让现在的自己受苦。
4、对“即时满足”的过度追求。
即时满足,指的是:我们在产生需求或欲望时,期望能够立即满足的心理状态。
即时满足能够在瞬间增加我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感,有助于缓解压力和负面情绪。
但如果我们过度追求即时满足,也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缺乏规划和目标感。
换句话说,当我们觉得一个事情太过复杂、麻烦,又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就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退缩,不想再进行下去。
02 当你总是怕麻烦 生命力会逐渐枯萎
我朋友小A,在生活中就是个非常怕麻烦的人。
他大学毕业之后,就加入了一家大型企业做财会工作。
10年的时间过去了,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有的跳槽升职,有的自己创业,有的开始挑战自由职业,只有他还在原地打转,薪资、职位、工作内容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其实他每年不知道说了几百遍想辞职,害怕自己在“温水煮青蛙”,在职场上失去竞争力,只是他太怕麻烦了。
报了中级会计师,看两页书就觉得这个年纪还要学习,太累了,就放弃了考证的念头;
想换工作,但一想到又得做简历、投简历、面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就觉得太多事要做了,一直拖着不愿意行动。
不仅这样,他连吃饭都特别怕麻烦,不愿意学做饭,有时甚至连点外卖都懒得点,干脆囤了一堆预制菜放在冰箱里,每天拿出来热热就可以吃了。
长期坐在工位上,除了上厕所和喝水,他从不走动,同事们中午吃完饭都会去附近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但每次叫他,他都会说“太晒了”“太累了”“不想动”。
结果导致他还不到30岁就一身的病,每天的生活重复且死气沉沉,既害怕这种一眼能望到头的人生,羡慕别人活得生机勃勃,又觉得无力改变。
在蔡康永的微博栏目【写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前期越是嫌麻烦,越是懒得去学习,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心动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长期回避困难会让人产生“我无法处理”的信念。
换句话说,一个人越是怕麻烦,越是回避学习新的技能,就越容易从心底认为自己“学不会”,进而导致自我怀疑加剧,在面对新挑战时更容易退缩,产生“自我认知偏差—技能停滞”的恶性循环。
其实很多时候,一些看似“麻烦”的事情背后,隐藏着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契机。
一直躲避并不会让“麻烦”消失,反而会让你失去体验人生的机会。
总是做不成一件事情,久而久之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心力和能量不足,人就会逐渐枯萎。
相对的,当你努力面对麻烦、勇敢地越过麻烦,就会发现:让生活变好的唯一定量,其实只有我们自己。
正如著名作家弗兰克 · 赫伯特说的:
“我绝不能恐惧,恐惧是思维的杀手,恐惧是带来彻底毁灭的小小死神。我将正视恐惧,任由它穿过我的躯体。当恐惧逝去,我会打开心眼,看清它的轨迹。恐惧所过之处,不留一物,唯我独存。”
03 适当“找麻烦” 才能激活生命力
如果你也被这种“怕麻烦”的心理困扰已久,想找回生命的体验感,不妨试着从学会“找麻烦”开始:
1、设置适当的“麻烦配额”。
当“怕麻烦”成为一种习惯,改变需要循序渐进,不要急着一步到位。
先试着给自己设置一个“麻烦配额”。
比如每周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却因为“怕麻烦”而没有去做的事。
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每一次行动的积累,都能让我们逐渐克服害怕麻烦的恐惧。
当大脑逐渐适应这种“找麻烦”的节奏,那你也会找到更多的驱动力,低负担地去做更多想做的事。
2、即时奖赏自己,增加未来的现实感。
就像前面说的,经常过度追求即时满足,反而会让我们止步不前。
所以,我们应该警惕这种“假性舒适”:长期回避麻烦带来的安全感,实质是透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在“找麻烦”的过程中,不妨把“麻烦事”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给自己适当的小奖赏,来提升自我价值感,战胜低自尊带来的回避心理。
同时,我们也可以试着用“计时方式”,来增加对未来的现实感。
比如,我们准备考某个证书,可以把截止日期设置成“距离考试还有xx天”,然后将具体的任务细化,来拉近自己与未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励自己尽早做出行动。
3、在“找麻烦”中看见真实的自己。
“麻烦自己”去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其实也是我们看见真实自我的一种测试。
比如,你打算去旅游,在做攻略、准备行李、买机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规划能力。
哪怕旅行中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例如交通延误、天气变化等,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麻烦自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或者被隐藏已久的潜力,从而在一步步解决麻烦中,不断地看见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4、认知重构:解构完美主义的幻觉。
最后,你也可以试着创建“决策评分卡”,重置新的“价值权重”,将“体验感”设为更强的指标:
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中的体验感,才是我们有在好好活着的本质。
烦躁、不安、恐惧、平静、喜悦、兴奋……正是这些丰富的人生体验,构成了唯一的你。
写在最后
松浦弥太郎在《崭新的理所当然》曾写道:
“事物所有的滋味、优点和乐趣,全是从麻烦的事情上孕育而生的。”
不要因为怕麻烦而放弃、退缩,因为你每一次的勇敢出击,都会收获一张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券。
你尽管大胆去做,然后允许一切发生。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传习近平可能祭出核弹级选项,已经拍板 |
2 | 习被老人干倒 接班人浮出水面 |
3 | 川普早上才决定暂缓关税 CNN曝内情被这事吓 |
4 | 快讯!川普暂停所有对等关税 除了中国 增至 |
5 | 中国海关发公告:这些美国进口商品不加84%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说一套做一套 传北京悄悄豁免… |
2 | 中国多家银行纷纷宣布… |
3 | 传习近平可能祭出核弹级选项,已经拍板 |
4 | 和习关系暧昧 副国级女高官地盘出事 |
5 | 仅剩几个小时 巨大风暴将至 |
6 | 习大势已去 党媒开始送别式宣传 |
7 | 习被老人干倒 接班人浮出水面 |
8 | 常委又将出事,情妇已经被抓 |
9 | 川普早上才决定暂缓关税 CNN曝内情被这事吓 |
10 | 传川普松口:关税战比预期早结束 时间点曝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