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SignalGate: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

www.creaders.net | 2025-04-01 13:06:34  印象与逻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华盛顿政治圈流传着一句老话:"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这并非一句玩笑,而是一条运作多年的潜规则。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SignalGate” 事件,再一次精准地诠释了这句名言的精髓——在美国政治中,丑闻不是灾难,而是机会;不是系统的崩塌,而是叙事的燃料。

  故事的起点,看上去不过是一场荒唐的“误操作”。川普的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本应在SCIF——也就是所谓“敏感隔离情报设施” 中,处理绝密军事情报。但他显然对程序不够尊重,或者说对“便利性” 有着超越常规的偏爱,于是选择在一款民用加密通讯软件——Signal上,讨论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突袭计划。这已经足够离谱,却还远远没到高潮。真正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自己或他的助手,居然将《大西洋杂志》的主编杰夫·戈德伯格“误” 加入了这个群组。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反川普阵营的代言人,戈德伯格无疑是最“错误” 的收件人,却又“恰好” 是最合适的那一个。

 

 这出事故几乎像极了一部黑色政治讽刺剧的开头。想象一下:一个紧张的军事行动正在酝酿,后台一群西装革履的官员在手机屏幕上敲击着最敏感的信息,然后一条通知弹出——“Jeffery Goldberg 已加入群组”。这一幕,不亚于警惕的房主,把家中保险箱密码贴在了最讨厌邻居的门口信箱上,还装作一脸震惊地说:“我怎么会犯这种错误?”更有趣的是,这位“被拉入群组”的主编,并没有犹豫太久。他“刚好” 看到信息、 “刚好”理解其价值、“刚好”截图保存,并在“刚好” 的时间点将其交给了媒体平台。巧合之巧合,令人感慨宇宙的安排之精妙,而在华盛顿,没有什么“刚好” 是真正偶然的。

  信息发布的速度令人咋舌,仿佛戈德伯格本就埋伏在那里,只待一声“Action”。而他所属的《大西洋杂志》,其背后的金主则更为耐人寻味——劳伦·鲍威尔·乔布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遗孀,一位在左派阵营中影响力巨大的亿万富翁。她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捐款,更体现在对媒体叙事结构的塑造。在这个信息武器化的时代,掌控一个叙事平台,往往比掌控一支军队还有效。

640 (11).webp

  SignalGate的爆出,很快引发了连锁反应。左派媒体如闻腥味的鲨鱼,瞬间进入他们最拿手的模式:庄严肃穆地“出离愤怒” 。一时间,电视台的演播室成了现代版忏悔教堂,记者们高举“道德十字架” ,眼含热泪地控诉国家安全遭到前所未有的践踏。他们摇头叹息,哀声长叹,仿佛川普政府已经把作战计划打印成彩页,在华盛顿地铁站免费派发,还附送磁力贴。

  你能看到新闻主持人在镜头前压低声线,说出“国家机密”“敌对势力”“叛国风险”这些词时,眼神里那种道貌岸然的快感。他们在表演的不是新闻,而是一种政治仪式,一场道德剧本——在剧本里,他们是悲痛的审判者,是善良的代言人,是替全体美国人表达愤怒的圣徒。

  但只要记忆力还在,人们就不会忘记:这些同样的媒体,当年在希拉里·克林顿因使用私人服务器处理三万多封涉密邮件被调查时,是如何温柔地抚摸那场风波的棱角。他们说那只是“技术故障” 、 “流程失误” ,说那不过是 “一位女士对科技设备不太熟悉的可爱小错误” 。甚至有评论员打趣说, “谁的邮箱没出过错呢?”

  而当拜登的儿子亨特·拜登的硬盘门逐渐发酵,他们集体变成了失聪、失明、失语的三只猴子。那时候,“信息源不明”是他们的挡箭牌,“未经证实”是他们的盾牌,而“俄罗斯情报战”则成了万能的退场机制。他们不愤怒,他们“谨慎”;他们不谴责,他们“等待事实”;他们不追问,他们“深思熟虑”。

  如今一切换了姓特的主角,叙事就变了调。敌对阵营的失误是滔天罪行,自家人的灾难则是“可以理解的人为错误”。媒体仿佛是专门为意识形态而生的显微镜,对左派的漏洞自动模糊,对右派的瑕疵无限放大。在这样的操作下,“新闻”成为了一种精致的选择题,而“愤怒”则成为一种彻头彻尾的道具。

  于是我们看到一整套华丽得近乎荒唐的双重标准剧本在华盛顿日复一日地上演:左派媒体裁定何为“错误”、何为“恶意”;他们决定何时“震惊”、何时“沉默”;他们既当控诉的法官,又当辩护的律师;既能在一夜之间将沃兹钉上舆论的十字架,也能在另一夜里把希拉里的邮件送进记忆的回收站。

  这些“出离愤怒”的咆哮,不过是他们政治操作的背景音乐。愤怒越激烈,观众越容易忘记谁才是真正的操盘手。愤怒本不值钱,真正昂贵的是控制愤怒的权利。而这项权利,早已牢牢掌握在这些扮演“良知守门人”的媒体人手中。

  事实上,美国历史上,“通信”引发的政治动荡屡见不鲜。一战时期,德意志帝国通过密电号召墨西哥袭击美国,结果电报被截,直接推动了美国对德宣战。二战中,美军破译日军电码,促成中途岛海战的关键胜利。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间的沟通延迟差点导致古巴导弹危机演变为核大战。历史一次次提醒我们,信息不仅是力量,更是刀锋。而到了今天,即便技术迭代层层加密,也抵不住人为的“鬼使神差”。但这类失误在当下的华盛顿,已经很难再用“国家安全危机”来简单概括。它更像是一场政治真人秀中的剧情转折,是编剧精心埋下的反转伏笔。

  Image

  华尔兹也许会成为背锅侠,被媒体鞭挞,被自己曾经的盟友冷处理。政治中的替罪羊机制早已标准化,无需剧本修改。但这场事故真正打击的,是美国在国际间的信誉。更吊诡的是,在这场事故中倒是Signal这款APP意外地成为赢家。新闻曝光后,下载量飙升,全球用户暴增。这种讽刺简直不能再纯粹——美国国家安全被自己人玩砸,反而为一家加密通讯公司做了最有效的全球广告。

  丑闻的命运在华盛顿几乎是被“制度化”的。从水门事件引发尼克松下台、伊朗门风波搅动整个中东政策、克林顿因“私人事务” 而差点丢掉总统宝座——这套熟悉的结构早已深入政治DNA中。媒体作为“正义的审判者” ,总在关键时刻登场;而 “观众” ——也就是我们——早已不再真正关心真相,我们关心的是表演是否精彩,情节是否反转,主人公有没有跌倒又爬起。

  当一座城市把政务、法律与新闻都变成了一台真人秀节目,它最终的核心就只剩下两件事:表演与操控。政治人物是演员,媒体是导演,选民是被引导着情绪起伏的观众。没有人真正渴望真相,他们渴望的是一场情节紧凑、矛盾激烈、高潮不断的戏剧。这正是SignalGate的全部价值所在:它未必造成了军事损失,却提供了一个足够爆炸的剧本素材,让各方都能进入自己的角色,完成各自的台词。

  而一旦剧情落幕、镜头拉远、观众散去,一切回归沉寂。媒体开始筹备下一季,政客开始排演下一个愤怒的表情,而我们则重新回到信息洪流之中,等待下一次危机成为新闻、成为段子、成为转发。

  SignalGate并不会是终点,也不会是例外。它是华盛顿这场“丑闻政治秀”的又一幕,是下一轮政治操作与媒体战的前奏曲。它证明了,在这个信息多到泛滥、情绪快到麻木的时代,真相已经退居幕后,操控才是唯一王道。

  或许有一天,华盛顿将演变为一个完全不需要事实的舞台。在那里,错误本身不再是错误,而是一种资源;丑闻不再是危机,而是新一轮舆论战的信号弹;而政治,终将沦为一场持续播放、永不谢幕的连续剧。

  毕竟,当一个国家开始习惯把笑点当痛点,也许最该被警惕的,不是某个群组里泄露的信息,而是我们已经对一切“荒唐”都学会了鼓掌、调侃与忽略。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马斯克总算露出了真面目
2 莫斯科发生令人震惊事件
3 失算!习近平这下懵了
4 胡德华猝逝 当年这样评价小学生
5 北京突然出手 考验川普的时刻来了
热门专题
1
何卫东
6
中共两会
11
苗华被抓
2
俄乌战争
7
大S
12
美国大选
3
川普
8
中美冷战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AI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