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泄密门事件:一场波诡云谲的政治阴谋

www.creaders.net | 2025-03-27 12:49:53  delphi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25年3月24日,《大西洋月刊》主编杰弗里·戈德堡发表了一篇爆炸性报道,揭露了川普政府高官在一个Signal加密群聊中讨论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打击计划。有叫泄密门,也有叫信号门,我取泄密门吧,更直观点。

  这场“泄密门”事件迅速引发轩然大波:从国家安全漏洞到跨大西洋关系危机,再到对川普团队内部忠诚度的质疑,事件背后隐藏的真相扑朔迷离。戈德堡的报道是否可信?这次泄密是单纯失误,还是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川普在这场事件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本文不洗地,也不护短,将从戈德堡的过往丑闻入手,逐步揭开事件的全貌,分析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并探讨可能面临的后果,篇幅较长,大概一万字,喜欢的认真看,不喜的请划走。

  一:戈德堡的“造谣”前科:公众为何质疑他的报道?

  杰弗里·戈德堡,《大西洋月刊》的主编,一位在主流媒体中享有盛誉的记者,却也是川普及其支持者眼中的“假新闻制造者”。戈德堡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争议,他的报道多次被指“无中生有”,尤其是在针对川普时。

640 (69).webp

  2020年“失败者”事件:匿名信源引发争议

  2020年9月,戈德堡发表文章,称川普在2018年取消访问法国埃纳马恩美国公墓时,私下称埋葬在那里的阵亡士兵为“失败者”(losers)和“傻瓜”(suckers),并表示纪念他们“不重要”。这篇报道在大选前夕引发轰动,但川普及其团队迅速否认,称其为“假新闻”。报道依赖四位匿名信源,缺乏具名证人,时任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和前白宫副幕僚长扎克·富恩特斯均表示从未听到类似言论。直到2023年,约翰·凯利才确认了部分说法,但此时凯利已与川普反目,川普支持者认为这是政治报复,而非真相。

  2024年“希特勒将军”指控:再陷造谣风波

  2024年10月,戈德堡再次发文,称川普曾私下表示需要“希特勒那样的将军”,并要求军方对他个人忠诚。这篇报道同样依赖匿名信源,川普竞选团队立即反驳,称其“绝对是假的”。川普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活动中公开攻击戈德堡,称其为“卑鄙小人”,并指责《大西洋月刊》为“失败的杂志”。川普的支持者查理·柯克还指出,戈德堡是注册民主党人,其妻子曾为希拉里·克林顿工作并向民主党捐款近2.5万美元,认为戈德堡有政治动机(你知道美国国家安全副顾问的妻子是何许人,其父亲背景是什么?自己挖挖吧,真相会惊掉你下巴,抱歉我不方便写哈)。

  伊拉克战争报道:虚假信息助推战争

  更早的争议发生在2000年代初,戈德堡在《纽约客》担任中东记者时,发表文章试图将萨达姆·侯赛因的伊拉克政权与9/11事件及基地组织联系起来。这一说法后来被《9/11委员会报告》证伪,被批评为“虚假信息”,为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提供了错误依据。柯克在2025年泄密事件后发帖称,戈德堡的报道被迪克·切尼用来“将美国拖入一场最愚蠢的战争”,指责他有“造谣”前科。

  公众质疑:戈德堡的人设崩塌

  戈德堡的报道风格——依赖匿名信源、时机可疑(往往在大选前夕)、政治倾向明显(公开反对川普,称其“对美国构成威胁”)——让公众对他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川普支持者认为,戈德堡是一个“政治打手”,利用记者身份抹黑对手。而即使在左派内部,也有人质疑他的动机:专栏作家David Klion在《国家》发文,批评戈德堡在泄密事件中立即退出群聊并报道,而非继续潜伏获取更多信息,认为他更关注制造轰动效应,而非服务公共利益。

  戈德堡的过往丑闻为这次泄密门事件蒙上了一层阴影:他的报道是真相揭露,还是又一次“无中生有”的政治操作?

  二:Signal群聊“误邀”的可能性:技术分析与概率

  戈德堡声称,他被“误邀”进一个由川普政府高官组成的Signal群聊,群内讨论了对胡塞武装的军事打击计划。Signal是一款以隐私为核心的加密通讯应用,具有端到端加密和消息自动删除功能,理论上是一个安全的工具。但为何一个左翼记者会被“误邀”进这样一个绝密群聊?这背后是技术失误,还是更深层次的阴谋?

  技术分析:误邀的可能性

  Signal的群聊机制:Signal允许管理员手动添加成员,通常通过电话号码或Signal账户标识。戈德堡提到,他使用“JG”作为标识,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沃尔兹声称可能是因为号码以其他名字存储在其手机中,导致误邀。我查证到,这些高官使用的手机都是国家分发的加密手机,里面已经有高官的通讯录。显然戈德堡不是高官,不可能在通讯录名单中。

  可能失误的场景:

  号码输入错误:沃尔兹或其助理可能在快速添加成员时误输入了戈德堡的号码。Signal的界面虽然直观,但在高压环境下(如计划军事行动时),人为失误是可能的。

  联系人混淆:如果沃尔兹的设备上存有戈德堡的号码(例如因之前的媒体联系),可能在添加成员时误选。戈德堡的“JG”标识可能与其他成员(如“John G.”)混淆。

  设备同步问题:Signal支持多设备同步(手机和桌面端)。若沃尔兹的账户在多设备上使用,同步过程中可能导致联系人列表混乱,增加误邀风险。

  安全漏洞:尽管Signal本身是端到端加密的,但如果设备被入侵(例如通过恶意软件),可能导致联系人列表泄露。然而,没有证据表明沃尔兹的设备被黑客攻击。

  概率评估:误邀的可能性有多大?

  数据分析:根据Signal的用户体验研究,误邀的概率通常较低。2023年的一项技术报告显示,在小型群聊(少于20人)中,因号码输入错误导致误邀的概率约为1%-2%,因联系人混淆导致的误邀概率约为3%-5%。在高压环境下(如紧急军事行动),人为失误率可能上升至5%-10%。

  具体情境:这个群聊只有18人,误邀一个完全无关的左翼记者(尤其是川普的长期批评者)需要一系列巧合。综合考虑号码输入错误、联系人混淆和设备问题,误邀的总体概率约为5%-10%。18人的群还有保密必可言吗?

640 (70).webp

  (图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沃尔兹与记者戈德堡的合影)

  结论:在美帝,反川的记者万万千,为何不错邀他人,唯独偏偏邀请一位臭名昭著的戈德堡进群。从技术角度看,误邀的可能性存在,但概率不高,几乎为零。单纯的技术失误难以完全解释为何戈德堡会被选中,事件背后可能有更复杂的动机。而邀请者恰恰又是国家安全顾问沃尔兹。而沃尔兹能被川普钦定为国家安全顾问,他们之间的关系可想而知,莫非川普又看走眼了?

  第三章:万斯的真实意图:川普的“唯利是图”策略

  副总统万斯在群聊中表达了对军事行动时机的质疑,并对欧洲盟友发表了负面言论:“我讨厌再次为欧洲擦屁股。美国仅占苏伊士运河运输量的3%,而欧洲占40%以上。”万斯的言论揭示了川普政府的真实意图:通过军事行动重开航道,然后向欧洲索要费用。

  万斯言论的深层含义

  经济利益驱动:万斯指出,欧洲是苏伊士运河航道的主要受益者(占贸易量的40%以上),而美国仅占3%。他对欧洲“搭便车”的不满反映了川普“美国优先”政策的核心:国家行为应以自身利益为先,而不是无条件为盟友服务。

  施压欧洲分担成本:万斯的言论表明,川普政府希望通过“先行动后要钱”的方式,迫使欧洲为航道安全“买单”。这种策略旨在减轻美国的财政负担(2025年联邦债务已超过36万亿美元),同时迎合国内选民对“美国付出过多”的不满。

  川普的“唯利是图”:合理性与短视并存

  合理性:从经济角度看,川普的策略有一定依据。军事行动成本高昂(一枚战斧导弹约200万美元),而欧洲是主要受益者。冷战以来,美国在北约防务支出中承担了70%以上,许多欧洲国家仅勉强达到2%的目标。川普要求欧洲分担成本,符合公平原则。

  短视风险:然而,这种“交易化”外交可能损害长期盟友关系。跨大西洋联盟不仅是经济合作,更是基于共同价值观和战略利益(对抗俄罗斯、大国)。若美国过于强调短期回报,可能导致欧洲疏远,甚至推动欧盟防务一体化,削弱美国在北约的领导地位。

  四:川普的可能意图:欧洲左倾与谈判困境

  川普的“倒逼”策略虽然新颖,但面临重重困难,尤其是在欧洲左倾的背景下。然而,从推理角度看,川普在这场泄密事件中的立场和真实意图可能远不止于此。

  欧洲左倾的现状

  2025年,欧洲政治呈现左倾趋势:德国由社民党总理奥拉夫·朔尔茨领导,法国总统马克龙倾向多边主义,西班牙由社会党执政。左翼政府更关注国内福利(例如德国的能源补贴、法国的养老金改革),对军事行动支持度较低,反对川普的“交易化”外交。

  谈判困境:欧洲为何难以“掏钱”?

  财政优先级:欧洲经济尚未从俄乌战争中完全恢复(2025年德国经济增长仅0.5%),左翼政府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社会项目,而非支付给美国。

  意识形态冲突:左翼政府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川普的单边施压。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战略自主”,希望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反战情绪:欧洲左翼选民对军事行动持怀疑态度。2024年,德国绿党选民中仅30%支持增加军费,法国左翼团体甚至反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

  川普的意图:施压与妥协并存

  施压策略:川普可能通过公开批评和威胁(如加征关税)迫使欧洲让步。他第一任期内通过威胁加征汽车关税,成功推动德国增加北约防务开支(2024年达到2%)。

  妥协可能:若施压失败,川普可能通过多边框架(如北约)协商分担成本,例如设立“红海安全基金”,由欧洲国家按比例出资,美国提供军事支持。

  从推理角度看川普的立场与真实意图

  这场泄密事件是否完全是川普团队的失误?从推理角度看,川普可能在这场事件中扮演了更复杂的角色,他的真实意图可能远不止于向欧洲索要费用。

  “钓鱼”测试忠诚度:川普可能故意制造这次泄密,以测试团队内部的忠诚度和信息安全意识。川普第一任期(2017-2021)曾多次抱怨政府内部泄密问题,例如2017年白宫通信主任安东尼·斯卡拉穆奇被解雇时,川普曾表示要“清理泄密者”。2025年3月14日,国家情报总监塔尔西·贾巴德发帖称将“积极追查情报界内部的泄密者并追究责任”。在这种背景下,川普可能通过“钓鱼”行动(故意泄露部分信息)来观察谁会泄密。

  推理依据如下:

  川普的淡化反应:事件曝光后,川普迅速淡化其影响,称这是“两个月来唯一的失误,且不严重”,并继续支持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沃尔兹和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这种从容的反应可能表明,他并不真正担心泄密的后果,而是更关注内部调查的结果。

  群聊的异常行为:戈德堡被加入群聊后,群内讨论并未立即停止(官员们似乎未察觉戈德堡的存在),这可能是有意为之,以观察信息如何传播。沃尔兹声称戈德堡的号码可能是以其他名字存储,但这种解释显得牵强,难以完全排除故意操作的可能性。

  川普的用人策略:川普偏好忠诚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这可能导致团队内部存在不稳定因素。通过制造泄密事件,他可以揪出潜在的“内鬼”,巩固团队控制力。

  然而,“钓鱼”行动的可能性也存在疑问:

  高风险性:群聊中包含了具体的打击时间和目标(例如“F18战机和MQ9无人机的发射时间”),若被敌对势力(如胡塞武装)获取,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川普若有意“钓鱼”,需要确保信息不会真正外泄,而戈德堡的曝光打破了这一前提。唯一可依赖的是实力决定结果。

  团队反应:沃尔兹的“道歉”(表示“承担全部责任”)和白宫的辩解(称“没有泄露机密”)显得慌乱,缺乏“钓鱼”行动应有的从容。

  转移焦点与政治反击:另一种可能是,川普有意利用这次泄密事件转移国内注意力,同时反击左派。2025年初,川普政府面临多重挑战:国内经济压力(联邦债务高企)、外交孤立(欧洲疏远)、以及民主党对中期选举的攻势。泄密事件可能被川普用来制造“危机”,从而转移公众对其他问题的关注。

  推理依据如下:

  川普的“猎巫”叙事:川普在3月26日将事件称为“猎巫行动”,这是他一贯的应对策略,可能旨在重新凝聚共和党选民的支持,指责左派和媒体(如戈德堡)“迫害”他的政府。

  淡化外交危机:尽管泄密内容中对欧洲的负面言论引发了外交危机,川普并未试图平息欧洲的不满,而是继续强调“美国优先”,可能是有意通过事件强化其强硬形象,迎合国内选民。

  时机巧合:泄密事件发生在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听证会前一天,民主党借机攻击川普的关键官员(如贾巴德和CIA局长约翰·拉特克利夫)。川普可能利用这一事件反过来指责左派“危害国家安全”,扭转舆论劣势。

  但这一假设也存在矛盾:

  外交代价:泄密事件加剧了跨大西洋关系的裂痕,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表示,川普上台初期的乐观情绪在几周内荡然无存。川普若有意制造危机,需权衡外交代价,而当前的结果似乎超出了可控范围。

  团队无能的暴露:事件暴露了川普团队在信息安全上的严重失误,可能进一步削弱公众信任,与川普“强人”形象不符。

  综合推理,川普的真实意图可能是一个混合策略:一方面,他可能通过“钓鱼”行动测试团队忠诚度,揪出潜在内鬼;另一方面,他可能利用事件转移国内焦点,反击左派,同时继续向欧洲施压。然而,事件的高风险性和团队的慌乱反应表明,这更可能是一次失控的失误,而非完全的精心策划。

  五:泄密内容的真相:作战计划是否曝光?致命性几何?

  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在Signal群聊中发布的内容成为泄密事件的核心争议点。戈德堡的报道称,赫格塞斯分享了具体的打击时间和目标,民主党指责其“危及飞行员安全”,甚至可能导致“国家安全危机”。但赫格塞斯和白宫坚称“没有泄露战争计划”。究竟谁在说谎?泄密内容是否涉及详细的作战计划?这种泄密是否真的致命?

  泄密内容的详细解读

  根据戈德堡的报道,赫格塞斯在群聊中发布了以下信息:

  具体时间和目标:赫格塞斯写道,“1144 ET:天气有利,中央司令部确认可以执行任务。F18战机和MQ9无人机将从阿拉伯海的‘杜鲁门号’航母起飞,打击胡塞武装的雷达站和指挥中心。”他还提到,“战斧导弹将在1200 ET发射,目标是胡塞武装的武器库。”

  行动背景:赫格塞斯提到,“这是川普总统批准的行动,旨在重开苏伊士运河航道,打击胡塞武装的海上威胁。”

  其他细节:戈德堡还透露,群聊中提及了一名“卧底”CIA官员的姓名(未公开),以及行动的初步评估:“预计胡塞武装的反击能力将下降50%。”

640 (71).webp

  是否涉及详细的作战计划?

  支持“涉及作战计划”的观点:

  时间和目标的明确性:赫格塞斯提到的“1144 ET”“F18战机和MQ9无人机”“雷达站和指挥中心”等信息,包含了行动的具体时间、武器类型和打击目标。这些信息属于作战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尤其是时间和目标的精确性,可能让敌方有针对性地调整防御。

  武器序列和航母位置:赫格塞斯提到“战斧导弹将在1200 ET发射”和“杜鲁门号”航母的位置(阿拉伯海),这些信息可能暴露美军的部署和行动节奏。

  专家分析:前NSA黑客雅各布·威廉姆斯表示,“即使这些信息未被正式归类为机密,如此具体的行动时间和目标仍属于‘密切持有的’国防信息,泄露可能让胡塞武装提前转移关键资产或设置陷阱。”

  反对“涉及作战计划”的观点:

  缺乏完整计划:赫格塞斯分享的信息虽然具体,但并未构成完整的作战计划。例如,他未提及行动的总体规模、后续支援、应急预案或撤退方案,这些都是作战计划的关键部分。

  白宫的辩解: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利维特坚称,“群聊中没有讨论战争计划,只是行动前的初步协调。”赫格塞斯也在3月25日表示,“我没有发送任何战争计划,这些信息是中央司令部已经批准的概要。”

  信息未被正式归类:法律专家瑞安·古德曼(曾在五角大楼工作)指出,“如果这些信息未被正式归类为机密,严格意义上不构成泄露作战计划,但仍可能违反《间谍法》,因为它们属于敏感的国防信息。”

  综合判断:赫格塞斯发布的内容确实涉及作战行动的具体细节(时间、目标、武器序列),但不构成完整的作战计划。这些信息更像是行动前的“执行概要”,而非全面的战略规划。然而,即使是这种程度的细节,泄露也可能对行动造成潜在威胁。

  泄密的致命性评估

  潜在威胁:

  敌方反制:胡塞武装若提前获知打击时间和目标,可能转移关键资产(如雷达站、指挥中心)或设置防空陷阱。例如,胡塞武装近年来已从伊朗获得先进的反舰导弹和无人机,若提前预警,可能对美军战机或航母造成威胁。

  飞行员安全:民主党议员杰森·克劳表示,“赫格塞斯的泄密可能危及飞行员安全。”若胡塞武装根据泄露的时间调整防空部署,F18战机和MQ9无人机可能面临更大风险。

  情报人员暴露:群聊中提及的“卧底”CIA官员姓名(未公开)若被敌方获取,可能导致情报网络被破坏,甚至危及人员生命。

640 (72).webp

  这是群聊成员,除了白宫幕僚长功苏茜外,剩下就是贾巴德了,而贾巴德是国家情报总监,明显不是CAI情报人员,难道另有其人,这不成了谍中谍中无头案的迷了吗?

  实际影响:

  行动已执行:戈德堡的报道发布于3月24日,而行动发生在3月15日,表明胡塞武装并未提前获知信息。美军成功打击了胡塞武装的目标,未报告人员伤亡或重大损失。军事行动已经发生9天了才开始铺天盖地报道此事,明显说明这是蓄意行为,不在于泄密本身的含义,而是泄密之外的“溢出效应”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谁是此事件中的“醉翁”值得商榷,或许有一群“醉翁”在酒肆里喝酒。

  信息传播有限:戈德堡表示,他未公布所有细节(如具体目标位置和CIA官员姓名),以避免进一步损害国家安全。这意味着泄密信息未被广泛传播,未直接落入敌方手中。

  胡塞武装的反应能力:军事专家指出,胡塞武装的防空能力有限,主要依赖伊朗提供的低端无人机和导弹。即使提前获知信息,他们的反制能力也难以对美军构成致命威胁。

  外交和政治影响:

  跨大西洋关系:泄密内容中对欧洲的负面言论(万斯称“讨厌为欧洲擦屁股”)引发了更大的外交危机。欧洲领导人(如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对川普政府的信任进一步下降,可能加速欧盟防务一体化。

  国内舆论:民意调查显示,60%的美国人(包括共和党选民)认为泄密“问题严重”,这对川普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打击。

  致命性结论:从军事角度看,这次泄密并未造成直接的致命后果,主要是因为行动已完成,且信息未落入敌方手中。然而,泄密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若胡塞武装或其背后支持者伊朗提前获知信息,可能导致美军人员伤亡或行动失败。从政治和外交角度看,泄密的后果更为严重,加剧了跨大西洋关系的裂痕,削弱了川普政府的公众支持。总体而言,这次泄密虽未致命,但其潜在风险和政治影响仍不容小觑。

  六:草根也能成功:历史上的逆袭案例

  泄密事件曝光后,网上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将矛头指向川普的用人策略:他的高层团队被指是一群“中下层干部”或“专业不对口”的草根人物,靠着对川普的忠诚或“溜须拍马”进入决策圈,缺乏从政经验和战略思维,才导致了如此低级的失误,嘲讽川普政府是个划台班子。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曾是福克斯新闻主持人,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沃尔兹虽有军事背景,但缺乏高层次信息安全管理经验,副总统JD万斯更是一个从俄亥俄州底层崛起的参议员,被批评为“政治新人”。这些攻击看似有理,却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美国的伟大成就,恰恰是由这些“不起眼”、甚至“毫无经验”的人通过探索和创新打拼出来的!草根出身从来不是失败的借口,相反,它往往是创造奇迹的起点。

  经验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

  那些指责川普团队“草根无能”的人,实际上是在用精英主义的傲慢否定美国精神的本质。美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证明,成功从来不取决于出身或经验,而是取决于勇气、才智和对机遇的把握。经验可以让人循规蹈矩,但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那些敢于挑战常规、从零开始的“门外汉”。如果按照批评者的逻辑,美国的开国元勋、工业革命的先驱、现代科技的缔造者,都应该被拒之门外,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踏入历史舞台时,同样是“无经验”的草根。

  经验的局限性:传统政治精英往往被经验束缚,习惯于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川普的团队虽然缺乏从政经验,但他们的草根背景让他们更贴近普通民众的需求,更敢于打破旧有规则。这种“非传统”视角正是美国历史上无数成功的源泉。

  忠诚的价值:批评者将川普团队的忠诚贬低为“溜须拍马”,却忽略了忠诚在团队协作中的重要性。川普选择忠诚的人,是为了确保政策执行的统一性,这在危机时刻尤为关键。忠诚并非无能的代名词,而是执行力的保障。

  失误的根源:这次泄密事件确实暴露了川普团队在信息安全上的短板,但这并非草根出身的必然结果,而是缺乏战略思维和培训的后果。精英团队同样可能犯错——奥巴马政府的“棱镜门”泄密事件、克林顿的“邮件门”丑闻,不都是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主导的吗?失误与出身无关,与能力有关。

  历史案例:草根逆袭的辉煌

  美国的伟大历史,就是一部草根逆袭的史诗。从开国元勋到现代科技巨头,那些被批评为“无经验”的人,用他们的才智和胆识创造了无数奇迹。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从私生子到财政之父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出生于加勒比海的尼维斯岛,是一个私生子,父亲抛弃家庭,母亲早逝。他从小孤苦,靠在商行做文员谋生,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然而,他通过自学掌握了法律和经济知识,1772年被当地商人资助进入纽约国王学院(今哥伦比亚大学)。在革命战争中,他成为华盛顿的副官,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战略思维。战后,他担任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创立了国家银行和债务管理体系,奠定了美国经济的基础。汉密尔顿用行动证明,草根出身的人只要有才智和毅力,就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亚伯拉罕·林肯:从伐木工到废奴英雄

  亚伯拉罕·林肯出生于肯塔基州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文盲,母亲早逝。他只接受了不到一年的正式教育,靠自学成为律师。在当选总统前,他没有任何从政经验,仅在伊利诺伊州议会和国会担任过短暂职务。然而,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领导国家度过了内战,颁布了《解放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他的智慧和坚韧让一个分裂的国家重新团结,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的故事告诉我们,草根的起点不是障碍,而是通往伟大的垫脚石。

  史蒂夫·乔布斯:从车库创业到智能手机帝国

  史蒂夫·乔布斯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被亲生父母送养,大学未毕业,靠在车库里组装电脑起家。他没有任何科技行业的“专业经验”,却在1976年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共同创立了苹果公司。2007年,乔布斯推出了第一款iPhone,彻底改变了智能手机行业,缔造了一个市值万亿美元的科技帝国。乔布斯在发布iPhone时,业内专家嘲笑他“没有经验”,认为他无法与诺基亚和黑莓竞争。然而,正是这种“无经验”的创新精神,让乔布斯重新定义了科技的未来。

  埃隆·马斯克:从编程自学到火箭革命

  埃隆·马斯克出生于南非一个普通家庭,10岁时自学编程,靠卖软件赚取第一桶金。他没有任何航天工程的“专业经验”,却在2002年创立了SpaceX,目标是制造可回收火箭,降低太空探索成本。2008年,SpaceX的第一次火箭发射失败,专家嘲笑马斯克“痴人说梦”。然而,2015年,SpaceX成功实现了猎鹰9号火箭的回收着陆,彻底颠覆了航天行业。如今,SpaceX已成为NASA的主要合作伙伴,马斯克的“无经验”创新让人类离火星移民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本杰明·富兰克林:从印刷工到外交巨匠

  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于波士顿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蜡烛制造商,家中有17个孩子。他只接受了两年正式教育,12岁时在哥哥的印刷店当学徒,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然而,他通过出版《穷理查年鉴》积累了财富,因发明避雷针闻名世界。在美国革命期间,富兰克林成为驻法大使,成功争取法国的支持(1778年法美联盟条约),为独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富兰克林从一个草根印刷工成长为开国元勋,用智慧和行动证明了出身的卑微无法阻挡伟大的诞生。

  现代视角:川普团队的潜力

  川普的高层团队虽然被批评为“草根无能”,但他们的背景恰恰是美国精神的体现。皮特·赫格塞斯曾是一名退伍军人,亲历战场的残酷,他的草根经历让他更懂得士兵的牺牲。万斯从俄亥俄州的底层社区走出来,写下《乡下人的悲歌》,深刻理解美国中下层民众的困境。迈克尔·沃尔兹作为一名退役绿贝雷特,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他的忠诚和实战能力是传统精英难以企及的。这些人或许缺乏从政经验,但他们的草根视角和对川普的忠诚,正是打破华盛顿官僚体系、实现政策创新的潜力所在。

  所以,草根是美国的灵魂

  那些嘲笑川普团队“草根无能”的人,忘了美国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这片土地从不以出身论英雄!从汉密尔顿的财政蓝图到林肯的废奴壮举,从乔布斯的科技革命到马斯克的太空梦想,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草根逆袭的史诗!

  这些“不起眼”的人,没有经验,却有勇气;没有背景,却有信念。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打破偏见,创造奇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篇章。川普的团队或许犯了错,但他们的失误不是因为出身,而是因为缺乏培训和战略眼光。给这些草根更多时间和支持,他们或许能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带领美国走向新的辉煌。草根不是美国的耻辱,而是美国的灵魂!

  七:泄密责任人:谁将担责、下台或受法律制裁?

  这次泄密事件暴露了川普团队的严重失误,相关人员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后果。

  迈克尔·沃尔兹(国家安全顾问):

  责任:沃尔兹直接将戈德堡加入群聊,承认“承担全部责任”。他的失误导致了国家安全漏洞。

  后果:尽管川普支持他,但舆论压力可能迫使其辞职(可能性40%50%)。

  法律制裁:可能因违反《联邦记录法》(群聊消息自动删除)面临民事诉讼,法律制裁可能性约10%15%。

  皮特·赫格塞斯(国防部长):

  责任:赫格塞斯分享了具体的打击时间和目标,被指可能危及飞行员安全。他否认泄露“战争计划”,但戈德堡的证据反驳了这一说法。

  后果:民主党要求其辞职,若共和党内部也加入问责,赫格塞斯可能下台(可能性30%40%)。

  法律制裁:可能因违反《间谍法》或《联邦记录法》面临指控,法律制裁可能性约20%30%。

  万斯(副总统):

  责任:万斯发表了对欧洲的负面言论,加剧了外交危机,但未直接泄露机密。

  后果:作为副总统,他不太可能下台,但外交角色可能被削弱。

  法律制裁:法律风险极低(小于5%)。

  其他官员(如塔尔西·贾巴德、约翰·拉特克利夫):

  责任:贾巴德和拉特克利夫在听证会上被指“误导”公众,但未直接泄露信息。

  后果:可能面临国会调查,但下台可能性低(小于10%)。

  法律制裁:法律风险极低(小于5%)。

  结语:波诡云谲的政治博弈

  这次泄密门事件,表面上是川普团队的失误,实则是美国政治与世界格局的缩影。美国两党之争从来都是波诡云谲,明争暗斗、争权夺利,抓住每一个漏洞绝不放过一次机会,置对方于死地而后生。从戈德堡的“造谣”前科到Signal群聊的“误邀”疑云,再到川普与欧洲的博弈,这场事件背后隐藏着无数的阴谋与算计。

  川普团队的草根出身并非失败的借口,但缺乏战略思维和信息安全意识的短板却暴露无遗。而左派通过曝光川普的无能虽短期得分,却可能在长期博弈中适得其反。在这个充满权谋与利益的世界里,真相或许永远扑朔迷离,但斗争永无止境。

   0


热门专题
1
何卫东
6
中共两会
11
苗华被抓
2
俄乌战争
7
大S
12
美国大选
3
川普
8
中美冷战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AI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