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为何爱会伤人:一切早有注定

www.creaders.net | 2024-08-22 11:59:18  自由意志Wang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人生的真相是什么?幸福的真相又是什么?

  钱、权、名利?车子、房子、地位?

  无论是谁,这辈子都无法脱离关系而存在。人本质上就是关系的动物,这种关系包含了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的相处,这些关系中对个体影响最深的就是亲密关系(亲子和伴侣都是亲密关系范畴),好的亲密关系对于个体的幸福感知影响很深,同时又能帮助发展出更好的自我关系。

  武志红的这本《为何爱会伤人》中有个“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理论,对我启发很大,这也是外在关系对内在自我关系影响的表现,生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通常一个人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是相爱的,那么这个人就比较容易发展出良好的亲密关系,反之,则会有很多问题。不过,这几天也新看了《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主张“目的轮”,反对“原因论”,所以可能会不赞同这种外在关系影响内在关系的说法,我们暂时不谈,本文主要还是摘录或者总结一些《为何爱会伤人》的理论。

640 (69).webp

  1、迷恋,不是真爱。

  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关系分两种:我与它,我与你。当我们将一个人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时,那么,无论这目标看起来多么崇高、伟大和迷人,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我”是唯一的主体,而“它”则是“我”为了实现自己目标所需要的客体。或者,用存在主义哲学的话说,我是主体,而对方则成了“他者”。

  2、迷恋,源自爱的缺失。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伴侣的模型,这种理想源自缺失和幻想。所谓缺失,是抚养者令我们不满,是幼年爱的缺失;所谓幻想,是在缺失后,我们在心目中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爱的模型。现实越缺失,幻想的爱越完美,这也是迷恋的根源。

  3、痛苦,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个说法跟阿德勒的目的论一致)

  童年习惯了快乐的人,以后不断重复快乐;童年习惯了忧郁的人,以后不断重复忧郁;童年习惯了痛苦的人,以后不断重复痛苦。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坠入深渊的人时,不要以为,他只是一个受害者,相反,他可能正在享受着这个深渊。甚至,这个深渊,还是他自己制造的。

  意识上,我们都在追求快乐和幸福,并且一定有相应的人生哲学;但潜意识上,我们都在追求自己所习惯的情绪或情感,这是致命的诱惑。这一点,在恋爱上体现得最为彻底。

  一见钟情是不可靠的,但一见钟情又是可靠的。

  之所以说不可靠,是因为我们容易执着于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我们拿着这个模子到处去套,套中了一名异性,就一见钟情了。但对方和你的想象经常大不一样,你以为他是你的恋人原型,但这不过是你潜意识中对父母的执着而已。

  之所以说可靠,是因为我们的确难以摆脱过去,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深深扎下了根,这一点很难摆脱。

  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恋人”,也要去找一个“好的恋人”。

  4、一个人越爱你,有可能越会伤害你。

  假若一个人“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是相爱的,那么,这个人越爱你,就会对你越好。

  但假若一个人“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是病态的,是相互对立甚至是仇恨的,那么,这个人越爱你,就会对你越糟糕。

  我们所有重要的外部关系,都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结果。并且,外部关系越重要,我们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程度就越厉害。所以,一个内心充满恨的人,他越爱一个人,他就越有可能成为那个人的地狱。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远离内在关系模式很糟糕的人,除非这个人有自省的能力。

  5、恋爱关系中,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继续交往?

  根据你自己的感觉。如果这个人以前谈过恋爱,有过深度的亲密关系,试着去了解一下他在这个亲密关系中的真相。如果他对外人很糟糕,但和亲人,尤其是配偶的关系平等而和谐,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健康的,他对外人的糟糕态度,改起来比较容易。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好,但和亲人的关系充满冲突甚至仇恨,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有问题的,并且改起来相当不容易。

  6、对爱体验越少的人,越无法接受全心全意的爱,也无法信任别人,信任对于他们来说是万丈深渊。要穿越这种对爱的绝望是很不容易的。例如,如果一对很有爱心的父母收养了一个备受虐待的孩子,他们一开始就给予他全心全意的爱,那时反而会遭到这个孩子的攻击。

  7、幸福在于内心的和谐。

  假若我们执着地认为,幸福就在于找对一个人,那么可能我们终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

  假若我们能明白,幸福在于内心的和谐,而外部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展现,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答案就在自己身边,就是那个和我们一直厮守着的伴侣。

  8、经营感情其实是一种能力,它需要安全感做基础。安全感高的人自然懂得经营感情,而安全感低的人自然就倾向于逃避问题并幻想正确的人。

  9、投射与认同。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每一个人际关系中都充斥着大量的投射与认同。一般情形下,我们尽管玩投射,也渴望对方认同,但对方并不是非得这么做不可。对方没这么做,我们也不是太失望。然而,有些人会特别执着,他投射时,抱着强烈的愿望,渴望对方必须以他所期冀的方式回应他,如果对方不这么做,他会严重焦虑,认为对方不爱他。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沉浸在这种游戏中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的,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换一种说法,即玩这种游戏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但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

  这样一来,这个关系就失衡了。这样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实他在乎的是他投射到你身上的幻象,他会诱导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他会视而不见,他既不关心你的想法,也拒绝真正了解你。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你会觉得特别受压制,因为你只有按照他所渴望的方式对他,他才会满足,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他都不会满意。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并不罕见,它有四种常见的类型: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玩这个游戏的人,其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其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迎合的投射性认同。其内在逻辑是,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大坏蛋。

  情欲的投射性认同。其内在逻辑是,我这么性感(这么有性能力),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性无能(性冷淡)。

  10、支配与服从。

  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不值一提,他们根本不关心你的想法,拒绝真正了解你。

  支配者常意识不到自己爱否定人,他们内心中有这样一个绝对化的逻辑:我以我的好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支配者还可大致分为两个类型:赤裸裸的支配者,他们甚至不愿借用“我对你好”这个借口,而是直接表达“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会让你付出代价”;温情的支配者,在表达支配欲望的时候,他们会使用“我是为了你好”这一借口。

  若和支配者谈恋爱,那么,在最初的蜜月期,一些自我意识不是很强的人会有完美感。因为,支配者越认定“你不行”,他就越要展示“我行”,所以,他会尽自己一切所能,无微不至地照顾你。

  11、所谓感恩教育中隐形的权力与控制。

  李阳让学生下跪的名义是感恩,他认为要感谢师恩,就应当使用这个“最古老、最虔诚”的方式。他接受采访时还宣称要极力恢复跪拜礼。周常德给学生下跪的名义则普通一些,他称“下跪是一种工作方式”,因为其他工作方式不能达到管理学校的目的,他才使用了这一特殊方式。

  这两起事件,很容易被认为“目的很好,方式不对”,但在我看来,这两起事件的目的一样有问题。

  什么问题?即权力。权力不是别的,就是让别人听从自己的意志,越多的人听从自己的意志,就证明自己的权力越大。

  包头下跪事件发生后,李阳对记者说:“下跪的照片是真的,我已经习以为常了,学生下跪是对老师的尊重,过几天我还要去成都讲课,相信可以让成都最好的中学的全体学生下跪。”这句话透着一种强烈的自大和自得的意味儿,当李阳说这句话时,他其实是在说,“我可以让成都最好的中学的全体学生执行我的意志”。

  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权力欲望了。评论家在评论这一事件时,都嗅到了其中的权力意味。

  12、操纵恋人。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父母爱孩子,而且和孩子的关系很稳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那么,父母就是最好的“爱人”。

  相反,在一个病态的家庭,或很不稳定的家庭,父母要么不爱孩子,要么与孩子的关系很不稳定,结果这个孩子就会经常遭遇伤害,他就会特别缺乏安全感,幻想出的“恋人”就越重要。

  所有在严重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的人,脑中都会有一个自己可以操控的爱人原型。这样的人长大后,就会将这个幻想的“爱人原型”投射到真实的爱人身上,于是本来是想操控一个幻想的爱人,现在变成了操控一个真实的人。这种操控愿望会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没有谁愿意被操控,于是吵架成了两个控制欲望比较强的情侣的家常便饭。

  13、吵架的积极意义。

  吵架也是磨合。每一个亲密关系的一开始,双方其实都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脑子里的爱人原型投射到对方身上。当发现真实的爱人和幻想中的爱人不相符时,我们会渴望真实的爱人朝幻想的爱人方向变化,但真实的爱人一定不大愿意。反过来,真实的爱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而我们也不愿意。于是,两人由此产生意志的较量。但这个较量过程自然也是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最终,在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中,较量的双方都失败了,谁也没有改变谁,同时又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了彼此,而后就可以看到对方真实的存在,并与其打交道了。

  从这个意义上看,吵架也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14、别拿自己的尺子丈量对方。

  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实现相互理解的唯一途径。

  15、隐形攻击。

  很多人际关系是失衡的,一方明显处于强势,一方明显处于弱势。并且,强势的一方攻击性很强,同时又不允许弱势的一方表达他的感受。

  弱势一方根本不能直接表达愤怒,那么,他们会发展出独特的还击方式。

  被动攻击非常普遍,并不是只有严重失衡的关系才会产生被动攻击,实际上一般失衡的关系一样也会如此。在一般的亲密关系中,被动攻击也是常见的调节机制。甚至,被动攻击造成的伤害反而更大。

  16、被抛弃和被吞没的伤痛。

  ,我们内心的伤痛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被抛弃的伤痛,一类是被吞没的伤痛。因为有被抛弃的伤痛,一个人就会无比渴望爱情,并在爱情中时时刻刻都渴望亲密,这样的人在爱情中会不明白什么是个人空间。

  相反,因为有被吞没的创伤,一个人在爱情中反而会特别留意自己是否有空间,他会随时为自己保留一片天地,有时是独处,有时是保守一些秘密,有时则是将注意力从爱情中转移到别处去,甚至是背叛。

  因为被抛弃,所以惧怕孤独;因为被吞没,所以惧怕亲密。这双重的需要和双重恐惧交织在一起,令人既不能全然投入到恋爱关系中,也不能保持独立而专心做事,就像卡夫卡一样,既不能结婚,又不能没有女人的陪伴。

  男人主要遭受的是被吞没的创伤,而女人主要遭受的是被抛弃的创伤。因为怕被吞没,所以男人要逃离亲密;因为怕被抛弃,所以女人要追求亲密。

  17、最美好之后是最绝望?

  “那种美好的感觉结束后,他的心跌入了更糟糕的状态中。”

  假若我们觉得,只有对方狠狠地给爱盖了一个戳,爱才是真的,那么这种失望很容易到来。

  但是,假若我们真的可以尊重自己的感受,那么,每一次美好的感受,它本身就是一个爱的证明。

  我们之所以期待别人给爱一个证明,是因为,我们将自己视为虚弱的,而将别人视为强大的。或者说,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都将自己当成了孩子,而将对方当成了父母。

  所以,关键不是对方用爱的洪水将堤坝冲垮,而是自己看到这个堤坝,并将其拆除。

  18、将心打开后,别人的爱才能流进来,自己对别人的爱才能流出去,深厚一些的感情才能建立。

  这样的感情一建立,自己的内心就有了支撑,会安定很多。

  根据书中的内容,一个人的不幸大多与原生家庭有关,每个人一出生,未来会选择怎样的伴侣似乎就被注定了,大多数的恋爱关系其实都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射,很多不幸和不顺都是自己潜意识里主动选择的结果。还有很多人,无法看到他人的真实存在,他们所迷恋的永远都是理想中的恋人,这其实是根本不懂爱的表现,只是将他人看成了自我实现的工具。

  如何破局?怎么觉悟?其实就是要跳出原有的框架,追溯我们心中残缺的根源,去治愈自我。

  最后还是摘抄一段书中的话:

  我不赞同人的存在意义是衰老、死亡、孤独与自由这四大主题所决定的,但我赞同亚隆借布雷尔的口说出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试图借情爱找到生命的意义,而逃避了生命本来的意义。

  爱情不能独自赋予生命的意义,我们不能将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凭借,如果你太期待爱情的神话,你真要问问自己,你是否想借着爱情从你本来的生命中逃走。

  一如布雷尔醒悟之后所说的话:真正的敌人是“时间那吞噬人的巨浪”。但是为了某种理由,我现在不会在这些巨浪之前感到如此无助。今天,或许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我感觉我好像决心要我的生活。我接受了我选择的生活。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