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讀者網 > 每日文摘 > 正文  

為什麼要少看中國歷史?

www.creaders.net | 2024-07-02 11:33:22  倪刃 | 0條評論 | 查看/發表評論

  王朝循環,更像是一種持續千年的恥辱:循環了無數遍,中國人的想象力還是只有“誰來做皇帝”這一個選項。

  魯迅曾經提醒過青年,少看中國書,多看全世界的書;各種書都要看,不拘泥於文學書。

  我20來歲的時候,不太理解魯迅的意思,甚至覺得他有一點偏狹。因為在我們正常認知中,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怎麼能建議不看中國書呢?

  後來隨着我視野逐漸開闊,終於有能力站在世界文化的角度反觀中國文化,才真正明白魯迅的意思。

  首先,魯迅這個建議主要是針對青年,也就是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塑造之中的人;其次,魯迅所說的少看中國書,是因為在那個時代大部分人都只有機會看中國書。

  魯迅時代的中國書,大部分都是所謂的古代經典,其實主要是用來宣傳三綱五常、忠孝之類的價值觀,只看這種書,腦袋肯定是會被馴化成奴才的。

  時至今日,我認為看多元化的書仍然有必要,但中國書作為閱讀之一部分,肯定也是沒問題的。因此這個話題可以稍微縮小一下,不如談談為什麼要少看中國的歷史書。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就很愛看中國歷史。因為中國歷史夠長,事情發生太多太多,也有很多值得當下借鑑的東西。

  就像隋唐時代的起義,其中關於動盪時代的個人命運、英雄的發跡歷程、重大選擇面前的審時度勢,對青年來說就有很多的啟悟。

  明史中的官場鬥爭、君臣博弈、國家改革,帶來的啟迪就更多了。

  但我越是看更多中國歷史,就越發現自己變了——我的價值觀在逐漸“社會達爾文主義”化。在某一天我終於驚覺到這一點,並開始反思。

  我發現自己的很多行為,已經越來越被中國歷史書中的價值觀所塑造。

  總結一下大概就是:個人角度,熱衷於人與人之間的競爭,熱衷於“謀略”、“道”之類的概念;國家角度,只關注個人與國家之間的二元對立、二元融合。

  我發現,只看中國書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價值觀和視角的單一化。因為中國文化本身,就是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極其單調的。

  中國歷史,就是中國文化的一種投射;因此,中國歷史也是極其單調的。

  可能會有人不服:中國歷史怎麼能被說單調呢?有那麼多的王朝、那麼紛繁的人物、那麼複雜的衝突……

  但繁雜的中國歷史總結起來,只用八個字就能概括:王朝更迭、諂媚權力。

  所謂精彩歷史,只不過是一次又一次血流漂杵的王朝更名;所謂謀略,也不過是絞盡腦汁諂媚帝王權力的奴才們,在勾心鬥角。

  真正的制度性改變、社會結構的變革和演化,基本沒有。

  從個人角度來說,除了能學到你死我活的人與人競爭,也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之外,並不能提供更多的現代性價值觀,例如公正、正義、權力制衡、社會博弈,等等。

  所以從秦漢到清朝,中國歷史只不過是在不斷地複製粘貼、自我循環。

  可能有人會說,難道外國歷史不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

  就像塑造了今日之西方世界的羅馬,光是圍繞共和還是帝制的鬥爭,就已經足夠波瀾壯闊了。為什麼西方人總在講凱撒與元老院的鬥爭?因為這一鬥爭極其深刻地塑造了今日世界之思維,也是人類走出奴役時代的根基。

  但這種博弈在中國歷史上,是空白的。

  當然,也不能說中國沒有權力博弈,像漢代的相權與皇權之爭、明代的皇權與內閣之爭。但中國的權力博弈和西方完全是兩個概念:中國始終是圍繞着君王的絕對權力,只不過進行一些絕對皇權內的微調,臣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皇帝的絕對附庸,君臣二元結構是不變的。

  而西方則始終在進行多層次的博弈。羅馬已經有過徹底共和的實驗,儘管後來恢復了皇權,但“君臣”二元結構仍然十分脆弱;即便是在黑暗的中世紀,也有着王權、神權、商會、行會、工匠聯盟等不同權力重心的博弈。

  正是這些博弈,讓人類逐漸走出了階級的奴役、權力的絕對控制,走向了人人平等、社會公正、法治權威等現代社會的框架。

  因為中西方歷史的本質不同,看中西方的歷史書,也就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

  看西方歷史書,謀略的地位下降了,重點在於生產力演變基礎之上的社會結構之變遷。隨着權力重心的轉移,社會結構也在不斷發生徹底的變革。

  還有另一個層面就是,西方殖民史所帶來的全球社會結構演進。在這裡殖民並非通常意義上的貶義詞,而是全球化趨勢下政治、經濟、文化結構的重塑。

  但中國歷史書,就只是中國“君臣”結構之下、“家國”結構之下的不斷複述。

  就像宋以後的文官集團,所謂博弈也不過是在皇帝賦予的權力範圍內,進行一些利益的再分配;對外,則是不斷循環的“民族屈辱敘事”,岳飛和秦檜這種故事就是中國人對外想象力的天花板。

  像歐洲史中的這些例子:維京人“侵略”並融合、影響了歐洲大陸的文明;阿拉伯文明強力塑造了歐洲古代文明;“共和”的影子怎樣從希臘、羅馬,迴響到光榮革命時期的英國;工業革命後的中產階級崛起,又怎樣塑造了現代世界……這些涉及政治深層次結構的變化,在中國歷史中是沒有的。

  至於王朝循環,就更像是一種持續千年的恥辱:循環了無數遍,中國人的想象力還是只有“誰來做皇帝”這一個選項。

  我想,這就是青年人要少讀中國歷史的原因——當你不知不覺被這種單一的歷史觀塑造出價值觀之後,你也將會變成一個只會追逐權力、或者只會向權力服從的動物。

  而現代文明的公正、公義,就不再能進入你的腦袋裡了。

  孫伏園主筆的《京報副刊》在 1925 年 1 月,發出了“青少年必讀書十部”與“青年讀書十部”的徵稿啟事。很多名流學者和青年朋友都積極響應,以下截取幾位名家的推薦書籍。

   0


24小時新聞排行榜 更多>>
1 當街開槍!習當局要大開殺戒
2 大勢已去 普京準備玩命
3 “大戰”開打!中國突然閃擊波蘭
4 “胡”姓爸給兒取名 老師再也不點他名了
5 中國高鐵 正在淪為巨大的陷阱
熱門專題
1
美國大選
6
巴黎奧運
11
中國爆雷
2
中美冷戰
7
三中全會
12
李尚福出事
3
烏克蘭戰爭
8
中共兩會
13
秦剛失蹤
4
以哈戰爭
9
台灣大選
14
火箭軍懸案
5
萬維專欄
10
李克強
15
台海風雲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