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海归”难归

www.creaders.net | 2024-05-14 12:05:02  城市的地得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南京某大学一位海归“青椒”(青年教师)自杀,舆论指向他是因为“非升即走”的压力。

  学校有关人士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指出他是长期抑郁症,暗示悲剧终究是自己造成的。

  学校否认了“非升即走”,因为像他这样的“高水平人才”其实是有编制的,自杀前仍然是副教授(未降级)。但是学校也承认,要求他退还部分安家费,并称他是自愿退还的。

  在“辟谣”中其实也透露了真相:这位有抑郁症的老师,确实受到考核的极大困扰,甚至因为考核不达标而受到惩罚。

  这位老师2019年被引进到高校,正好是疫情前。他的第一个考核期,刚好完整覆盖三年疫情,可以想象,有一种更特别的压力。

  实际上,他的自杀有某种象征意义。因为疫情前和疫情后其实是两个时代,尤其是对“海归”来说。

  他在上个时代的尾声。那时海外大学的博士学位还很吃香,还算特殊人才,有很好的待遇(所以学校才有一点委屈)。

  现在,“海外高校博士”已经不算“辉煌履历”,相反,却有一种隐忧。美国名校防范博士带走成果,而中国的大学,对“海外”两个字也有点警惕。

  没怎么读过书的普通人,会认为中国大学已经遥遥领先,不再把外国名校放在眼里。

  丘成桐说中国数学比美国落后几十年,引来胡锡进批判,这就是典型:不懂数学的混子在嘲笑一流数学家的专业判断。

  当然,让人悲哀的并不是文盲或者胡锡进怎么看,而是这是一种已然成型的社会氛围。

  中国大学曾经很注重国际评价,在顶级期刊发论文是一种荣耀。在这个意义上的“卷”,虽然残酷,也算有点意义。

  有些大学对留学生特别优待,引来国人批判。这种做法很丑陋,其实是为了提高“国际生源比例”这个加分项。

  但是接下来可能会是另外的画风:国际评价尤其是美国主导的发达世界的评价,不再重要,但是广泛考核仍然存在,因为这是大学运营的核心逻辑。

  有些考核变得无意义和荒诞,但是恰恰是这些考核本身,会大大增长。真正折磨人的,恰恰是这些“多余的”“过剩的”考核。

  学术研究或者一切和创新有关的工作,其本身都有让人痴迷的、不为外人所知的“狂喜”,而过剩的考核会消灭狂喜,扑灭人内心的火焰。

  所以并不意外,过剩的考核会加重个体的抑郁症,也会导致抑郁症在青年教师群体的普遍化,而“海归”则更是危险群体。

  有些时候你仅仅因为在海外读过书,就会受到攻击。这是并不太遥远的历史。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