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孩子出不出色,和母亲的关系太大了

www.creaders.net | 2023-09-03 23:33:54  木槿妈妈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听过一句话:“母亲是大地,爸爸是大树,孩子是枝芽。”

深以为然。妈妈是一个家庭的根基,是亲子关系稳定和健康的纽带。

平和的母亲,营造松弛的家庭氛围;出色的母亲,成就优秀的子女。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浮躁,比孩子的成绩更可怕。

再好的教育,都抵不过一个厉害的妈。

人民日报给出的5条建议,帮助妈妈们修炼自己,托举孩子。

稳定情绪

心理学有一个“仿同”心理,意思是孩子会把妈妈的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纳为己有,并表现出来。

母亲的情绪,是家庭的晴雨表,塑造孩子的性格。

情绪稳定的妈妈,教出乐观积极的孩子;喜怒无常的妈妈,教出悲观消极的孩子。

聋盲作家海伦凯勒也曾说过,她的母亲教给她的人生第一课就是控制情绪,并对她说:“你不能掌控自己情绪,就无法掌控人生的方向。”

尤其是人在遇到困难时,控制情绪和任由情绪奴隶的人,注定会有不同的命运走向。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我们面对困难时的情绪表现,是孩子今后遭遇此等境况的延续。

作家史铁生因双腿瘫痪,性情变得暴怒无常,整日郁郁寡欢,他把命运对其的残酷发泄在母亲身上,可母亲始终用温柔的爱呵护着他,用柔和的性情化解他的痛苦。

一个性格稳定、态度温和的母亲,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复印好情绪,助力孩子成长;复制坏情绪,毁掉孩子人生。

从今天起,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以松弛的态度面对孩子:

1、就事论事,避免情绪倒灌:

情绪倒灌是指一个人将负面情绪渗透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其表现特征一般会伴随扩大、夸张、转向。

运用到亲子关系中,就比如:孩子只是一次考试没考好,妈妈却将之前孩子粗心带来的不良情绪在这次表现出来。

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焦虑不安的情绪,所以生活中妈妈一定要谨记就事论事的原则,为孩子心理卸重,提醒孩子做错事情不可怕,纠正即可。

2、经常运动,增加情绪内存:

运动是调节压力和释放情绪的最佳方式。建议妈妈从小带着孩子去户外运动,有助于培养孩子自控力和情绪力。

当孩子集中注意力,用解决问题的耐心代替情绪化的怒气,孩子学习能力自然也会逐渐提升。

3、保持学习,提升自我认知:

想得太多,读书太少是我们囿于原地的根本。成长型妈妈,都会针对问题在书中寻找答案,多读一些相关书籍,认知提升了,眼界和心胸自然开阔许多。

学会表达

姜文参加一档节目时,主持人问他:“你有没有过充满失败感的时刻?”

姜文回答:“我最大的挫折,就是母亲的差评。”

生活中,总有一些妈妈打着爱的名义贬低孩子、否定孩子,尽管她们是希望孩子能在批评中戒骄戒躁,更上一层楼。

可对孩子来说,贬低式教育,只有贬低,没有教育。

正如卡耐基所说:“人生来就喜欢被人鼓励。”

浸润在赞美中的孩子,才有可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教育的方向对了,孩子自然不会走偏。

知乎上曾有一位网友分享自己妈妈的教育方式:

他小时候学习能力很差,理解力也不好,考试经常不及格,但他的妈妈从来没骂过他一句,反而安慰他:下次不要再错就好。

有一次,他难过地问妈妈自己是不是很笨。

他的妈妈回答道:

“你知道吗?锅越大,开水就越慢,他们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但是你的锅大,得慢慢开。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但以后你会做得更好。”

后来,他在母亲日复一日的鼓励中考上了人大。

一位智慧的妈妈成就了自认为差劲的孩子,可以说这是一段教科书式的教育方式。

妈妈的嘴里,包含着孩子的底气;妈妈的嘴里,潜藏着孩子的未来。

别让语言成为伤人的利器,学会正向表达,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1、不说十话,牢记原则:

不说比较的话、不说抱怨的话、不说吓唬的话、不说贬低的话、不说扫兴的话、不说冷漠的话、不说侵犯隐私的话、不说过度控制的话、不说人格侮辱的话、不说暗讽挖苦的话。

2、内容具体,避免唠叨:

平时对孩子说话,语言越准确越好,明确指出孩子问题所在,不要说一堆和问题无关的话。

长此以往,孩子能在和妈妈沟通中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3、理解孩子,学会共情:

学会换位思考,每当那些伤害孩子的话即将说出口时,提醒自己代入孩子角色,试问自己听到这些话后作何感受?

孩子的情绪需要倾听、重视、包容以及关注。

整理房间

《朱子家训》开篇即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

窗明几净的家,彰显出的是整个家庭的精神面貌。

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妈妈,则是家庭精神面貌的守护者。

曾有一位整理师从业10年,走访过2000多个家庭后,提出了一个令人深省的观点:

一个家庭的生活状态好不好,孩子是否健康阳光,从家里女主人待在什么样的房间中便可见一斑。

杂乱无序的房间,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凌乱的环境破坏孩子专注力,满地狼藉的家庭充斥着抱怨声。

《扫除力》一书中提到:一个房间就是一个能量场。

乱作一团的的低能量家庭环境,大抵只会养出性格乖张,暴躁易怒的孩子。

井然有序的房间,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温柔勤劳的妈妈,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福气。

妈妈带孩子收拾房间,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

1、设置分区,培养秩序感:

妈妈可以在房间分门别类放置几个整理箱,引导孩子用完的东西要及时归类放置妥当,方便下次快速拿取,避免因找不到东西而感到心烦意乱。

2、做好示范,养出好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行动的力量远大于说教,日常生活中,妈妈需要及时清理家中物品,比如扔掉过期食品,处理不穿的旧衣服,每周定期大扫除。

3、明确义务,炼就好品质:

从小教会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让孩子明白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也要承担应有的责任。

写作业时候收起无关东西,保持桌面整洁,集中注意力,提升专注力。

好好吃饭

还记得那个被迫跟着妈妈学做饭的4岁女孩阿花吗?

小小的阿花,拿起菜刀站在凳子上学切菜的模样想必每个当妈的都会心疼。

但患上癌症的妈妈只能强迫自己狠下心来,在一旁忍住不帮忙,只是一遍一遍地叮嘱阿花:

“万一妈妈不在了,如果你生病了,爸爸妈妈会非常难过,所以,要用心做饭,好好吃饭,不能糊弄。

你要努力做一个总对他人微笑,健康又坚强的好孩子。”

对这位即将离世的妈妈来说,教会女儿做饭,让她拥有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力,就是她留给女儿最好的“遗产”。

图片来源:网络

教孩子认真做饭的妈妈,必定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养出来的孩子也会有一颗温暖的心。

厨房热气腾腾,家人才能健健康康;厨房温如暖阳,家庭才能其乐融融。

不过在这个“快餐化时代”,大多数人都觉得做饭既麻烦还浪费时间,他们习惯了点着外卖刷着美食短视频,却很少和家人一同烹饪家常便饭,用心陪伴彼此好好吃饭。

殊不知,教会孩子做饭能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陪孩子吃饭有利于孩子学习。

国外曾有人研究后得出:

家庭就餐次数超过5次的孩子比家庭就餐少的孩子,成绩得高分的比例多2倍,旷课率少30%,这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中,家人经常一起吃饭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妈妈们不妨教孩子做一些简餐,陪孩子好好吃饭,把对孩子的爱浇灌在一餐一食中:

1、敢于放手,允许试错:

保证安全前提下,妈妈们不必太过担忧厨房会被搞得一片狼藉,熟能生巧,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他们才能在纠错中进步。

2、适时引导,积极反馈:

每次做饭前后,妈妈们多鼓励孩子,给予孩子正向反馈,孩子才会有动力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当孩子体会到做饭的艰辛时,日常吃饭时也会珍惜粮食,避免浪费。

3、科普知识,均衡饮食:

告诉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是荤素搭配,不挑食;教孩子做饭时可以顺便讲讲有哪些食物不能一起食用;监督孩子定时定量吃饭,暴饮暴食最不可取。

调整期望

心理学博士洪兰说过:

“从人类演化角度,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妈妈焦虑的很大因素,就是对孩子以及另一半有着过高的期望。

孩子成绩一般,妈妈焦虑;老公陪伴太少,妈妈焦虑。

想起前两天后台一位妈妈的留言,她的儿子在同龄人中已经算优秀了,学习成绩好,还会拉小提琴。

对于其他妈妈来说,这样的孩子简直就是宝,但她依然焦虑,引起她焦虑的点是儿子不善社交,性格内向。

高期待所引发的焦虑就像一场海啸,搅动着家庭的安宁。

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对:

拥有执念的父母,始终陷入焦虑阴影。

无论孩子有多优秀,妈妈若只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看,就难以感到快乐。

焦虑的妈妈是孩子沉重的负担,唯有降低期待、卸下焦虑,才能守住养育孩子的初心。

孩子的人生,父母负责一半,孩子负责另一半。

从今天起,学会为自己宽心,降低对身边人和事的期待值:

1、稳住自己,拒绝焦虑: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妈妈们都要告诉自己不要慌。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找老师商量对策,弥补孩子弱项板块。

对最亲近的人要少发脾气,少说抱怨的话,遇到问题心平气和的沟通,这世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只有自己为难自己。

2、降低期望,拒绝内耗:

养孩子就像抽盲盒,如果抽中了学渣,就多想想孩子的优点,比如会做饭、团结同学、为人正直、身心健康。

一个真正厉害的妈,从不苛责孩子,不消耗孩子的能量。

3、脚步坚定,拒绝内卷:

很多妈妈看到别的孩子上补习班、特长课,于是被迫走上了鸡娃这条路。

真正的教育,是妈妈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允许孩子慢下来,做孩子最好的玩伴和导师,陪孩子朝着既定目标坚持前行。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