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一个40岁独生女的养老焦虑和准备

www.creaders.net | 2022-06-20 13:58:50  三联生活周刊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我奶奶

  我奶奶的衰老仿佛是一夜之间。她有哮喘,腿也疼,但身体总体上很硬朗。我爷爷是罹患癌症去世的,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他不让儿女们照顾,什么事情都只喊我奶奶。所以,我奶奶要一直待在医院里,76岁了还陪床。爷爷的去世好像把奶奶的生命活力带走了,夜深人静,只有我和她一起住,她整晚整晚不睡觉,突然就哭一场,然后歇一会儿,再继续哭。奶奶的眼睛不好,眼泪都哭干了,她就闭着眼睛嚎啕。白天会好一些,因为有人来做客能分散精力,但如果有空当,她就趴在卧室的窗台上对着外面继续哭。印象里,爷爷去世之后,我奶奶对看电视、散步,思考做哪些好吃的东西等生活中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她也不跟我交流了,我给她读新闻,讲外面发生的事情,她一点儿心思都没有。

  我在北京上学,但不是每个假期都回老家。等到再回老家,我发现奶奶变了。她不再操持家庭聚会的饭菜,家里住进来一位阿姨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奶奶看见我只是笑,不再像往常一样对我问东问西,让我和新进来的每一个人比个头儿。我意识到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我对这个病不陌生,因为我姥姥在几年前已经得了这个病,不认识我妈妈了,更不认识我。我们家一直以来的习惯是大人的事情小孩不要过问,所以,怎么安排独居又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奶奶,没有人跟我正式说过。我只知道,大姑曾经想送奶奶去养老院,她考察了一家条件不错的,但奶奶第一次去就哭了。我大姑向来对爷爷奶奶的话无条件顺从,奶奶不愿意去,就不能去。

  那一次回家,印象里是我跟奶奶能进行交流的最后一次。当时我已经读了研究生,有一份很稳定的兼职,每个月有相当于那时本科毕业生全职的收入。我妈妈说:“你已经赚钱了要给奶奶包红包。”我给奶奶包了一个红包,奶奶拿着钱一边笑一边哭。我当时还以为奶奶在爷爷去世后一直哭,是担心失去了依靠。我的爷爷奶奶虽然都是工人,但爷爷是1949年之前参加工作的,退休金和医疗待遇都很好。我想着自己已经挣钱了,可以给奶奶。实际上,奶奶已经没法表达她的想法了,她的病情很快就恶化了,开始骂人。家里有人她就骂家里人,没有人在身边,她就趴在窗户上对着外面骂。我奶奶之前是一个情商很高、很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邻居们跟她关系很好,可她骂得太厉害,大家虽然都理解她的病情,后来也不得不绕着我们家窗下走。奶奶后来还摔过跤,得过脑血栓,不能再走动了,只能躺在床上。一卧床,身体和大脑的衰老就更快了。

  奶奶这样的情况是没办法再自己住的,她已经不能像上一代人那样养老了。我奶奶的妈妈去世时,我已经读初中,经历过四代同堂的境况。那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太姥跟着我爸爸的一个舅舅生活,他们在一座北方小城里,房子特别大,太姥有自己的卧室,两个没结婚的表叔也有各自的卧室,已经结婚的表姑差不多每天都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来吃饭。我奶奶的兄弟姐妹虽然全不在同一个城市,但都不远,也经常去住。印象中,住在那里的生活就是每天从早到晚既红火又热闹。我奶奶曾经跟我爸和姑姑们说,这个舅妈人真好,日子过得辛苦,特别不容易。我当时还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到了要来北京读大学时,我们住在爸爸的另一个舅舅家。住北京的舅妈拿出她写的一摞子日记,拉着我妈听她读。我这才知道,关于太姥住在哪个儿子家,其他人怎么给钱,天长日久是有摩擦的,好像我奶奶就指责过北京的这位舅妈不够孝顺婆婆。

  按照传统,我奶奶应该跟着她唯一的儿子,就是我爸一起生活。但我家房子确实小,朝向也不好,奶奶家的房子是新装修的,不如她住在自己家里条件好。奶奶意识清晰的时候,有一位阿姨照顾她,但病情加重之后,如果只跟阿姨一起生活,家里人是绝对不放心的。我奶奶有一子三女四个孩子,所有人三个月一轮班照顾奶奶。轮值的这三个月里,他们早上去奶奶家上班,给奶奶和阿姨买菜,晚上再回家。住家阿姨的月工资高于爸爸和姑姑们的退休金,幸好有四个人,可以分担。

  即便在人手和经济上有孩子们共同分担,照顾老人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不止面对一个老人。在我爷爷去世之前,我姥爷就已经因为脑血栓瘫痪在床了,最初可以由姥姥照顾,后来姥姥得了老年痴呆症,无法照顾了。我姥姥跟奶奶的症状不同,她的身体非常硬朗,动作敏捷,她走丢过,还把家里的煤气打开好几次却不知道关。姥姥家早就开始了轮值,但一个人没办法同时照顾这样两个老人,姥姥被送到了养老院。我爸爸是一个从来不做家务的人,于是,轮值照顾姥爷,去养老院看望姥姥,轮值照顾奶奶的担子都压在了我妈身上。姑姑们的情况比我妈好一些,公婆家其实也要轮值,但都是姑父们去。我奶奶、姥姥、小姑姑的婆婆是同岁,前后差不多时间进入需要照顾的人生阶段。我妈是一个忍耐力特别强的人,从来不抱怨,但她后来有一次跟我讲,她毕竟也是60多岁的人了,体力和精力都很勉强。

  我奶奶在床上躺了8年左右的时间,生命就像熬灯油一样渐渐熬干,熄灭,享年87岁。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她的衰老和身体器官的退化。有一次,二姑打电话说奶奶已经不能进食了,我和表姐赶紧奔回老家,奶奶被送进了医院,她的状况没有什么可治疗的了,医生给她插上了鼻饲管。从此,奶奶通过这根管子继续维持生命。我不知道奶奶是因为不舒服还是拒绝这种走向临终的方式,只要不看着她,她就攒起力气拔管子。她健康的时候又高又胖,那个年代还不流行大码女装,因为买不到合适的尺码,衣服只能定做。遗体告别的时候,她却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裹在被子里,因为她的腿长期弯曲已经直不起来,个头儿显得尤其小,只有她健康时的一半。

  这8年,我家的气氛变化很大。从前我们家过年是很热闹的,奶奶倒下,好像家族就散了。春节阿姨要回家,所以轮到谁的班,谁就要在奶奶家住,没有人张罗甚至提过像从前一样的聚会。我爸和姑姑们也起了摩擦,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擅长照顾人。我爸在家里一贯是油瓶倒了都不扶一下,因为做的家务太少,都没有点评的素材。他很少出现在奶奶家。我最小的姑姑在干家务上比我爸好一点儿,但也不勤快。有一次她对我讲,吃完饭一定要平躺在床上,因为这样脂肪就长得均匀。我有次去奶奶家,阿姨出去了,奶奶躺在卧室里,我小姑姑躺在阿姨的床上睡得很香。

  照顾奶奶出力多少,在奶奶家做不做家务,买的菜贵还是便宜,请这个阿姨还是那个阿姨,鸡毛蒜皮的事情积累起来就会让人心里不痛快。我有段时间总接到姑姑的电话,数落我爸。我听下来真是打作一团,就是理不出导火线在哪里,到底分了几伙,到底在争论什么。我那时刚步入职场,对工作和成年人的社会还应付不来,自己也有一堆的压力和困惑。我只能听姑姑们发牢骚,如果我能让争论消失,那就尽我所能。这8年里,我爸妈和姑姑们不敢离开老家太久,因为不知道奶奶会不会突然有什么问题,也不敢做买房等大的财务决定,奶奶只是神志不清躺在床上,没有人知道她未来是不是需要庞大的医疗开销。唯一庆幸的是,当时我们这一代没人生孩子,我爸妈、姑姑们避免了上要照顾父母、下要照顾孙辈的两线作战。

一个40岁独生女的养老焦虑和准备

  有些退休老人还需照顾自己的父母,老年社会带来了很多新问题

  我爸妈

  我太姥是住在儿子家,在儿孙绕膝的环境里度过晚年的。我奶奶是住在自己家,在儿女们的轮值下度过晚年的。我爸妈的晚年又跟前两辈人不一样了,他们大概率得在异乡度过晚年。

  我是独生女,跟我情况一样的人可能都要面对如何安排父母的养老。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当时北京的房价跟我们老家相比已经很贵了,我的同学中有的人望房价而却步,想离父母近一些,回到老家或者老家所在的省会城市。那时,城市之间差距不大,这些选择看起来并没有那么重要,但十几二十年之后再相聚,无论从房价还是发展机会、工资水平上,中国的城市之间拉开了梯度。我们所有人相当于无意之间上了不同的电梯,跟着起起伏伏。

  我曾经读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教授恩里克·莫雷迪关于从区位和空间视觉讨论劳动力市场和工作机会的书。他的观点是,你的薪水更多取决于你住在哪里而不是简历。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机会多,对人力资本的定价也不一样。这位教授出生在欧洲,他写道,很多欧洲人倾向于跟父母同住或者住在离父母很近的地方,即便这些城市里工作机会很少。美国人则不一样,他们愿意为了工作机会远离父母。他觉得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我们可能也要考虑在工作机会和父母养老之间做出选择。

  我上学的时候还不懂这些,从读大学到留在北京工作,只像坐在人生的小船上随波逐流,没有特别决定什么。第一个大的决定是买房。2012年,我得到一个消息,北京未来5年内房价会大幅度上涨。我突然着急起来,想尽快把房子买了。我们老家的经济和商业很落后,大家普遍把房子看作一种昂贵的消费品而不是固定资产,能不买就不买。结婚都是男方负责买房,女方负责买车和装修。我单身,我爸妈轮值照顾我奶奶,对未来根本没想法。

  我说服了我爸给我出首付。当时像我这样情况的单身女孩,不少人去看大开间,但我一开始就没考虑那种房型,因为想着我爸妈得来住。根据我手里的钱,我看的房要么是离市中心近的一室一厅,要么是远一些的两室一厅。如果是小房子,可以等我结婚后给爸妈住。如果是远一些的两居室,我爸妈就能立刻搬到北京来了。我买的是离市中心远一些的两室一厅。

  后来我更加明白,如果毕业选择留在异地生活,房子是关乎父母养老的重要因素。当时,老家的人认为我应该想办法结婚,结婚就有房子住了,父母不用花这么多钱。我妈朋友的女儿也在北京,婚房是男方买的一室一厅。老两口现在在北京给小两口带孩子,五口人挤在一起很不方便,女儿的丈夫就经常出差,很少回家。如果当初考虑到未来老人也要在北京生活,女方支持一部分首付买个大房子或者自己单买一套房,现在就不会这么拥挤了。后来北京出台了严格的限购政策,房价也涨了不知多少倍,置换或者买二套房的成本非常高了。

  父母并不都愿意背井离乡。我同学的妈妈得了癌症,爸爸也做过两次大手术,他攒好了第二套房的首付,但他爸妈不喜欢北京,绝对不来长住。疫情这三年,我同学特别牵挂父母,总在研究北京和老家的出行政策。我家在这件事上倒是能达成一致,我爸是个发达国家爱好者,他说,如果能在瑞士或者日本养老就好了。我没有钱满足他的这个愿望,只能用常住北京替代。我妈留恋老家的亲友,其实没那么愿意住在北京,但她一辈子都让着我爸。

  我们家的情况是,我跟爸妈住在一起特别重要。我姥姥和奶奶都得了老年痴呆症,这种病跟生活方式、外界沟通、信息刺激等都有很大关系。我爸妈都是“上山下乡”那一代人,受教育有限,没有那么多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退休后也没有什么精神生活,我觉得他们是老年痴呆症的高危人群。姥姥和奶奶有那么多子女可以轮流看护,分摊护理费,可我爸妈只有我一个孩子。有一本书叫《老后两代破产》,讲的是日本社会的现象,其中有一种破产是因为子女要照顾父母而辞去工作,全家依靠父母的退休金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我感觉我就是这种破产的高危人群。

一个40岁独生女的养老焦虑和准备

  疫情三年,很多在异乡工作的年轻人特别牵挂父母,总在研究工作地和家乡的出行政策

  我能做什么呢?富裕的国家都没解决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照护问题,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只能希望有关部门能考虑独生子女的难处。我们这一代现在是社会运行的主力,既要响应政府三孩的政策,又有老人要赡养。全民测核酸的时候,我们小区就有一位坐轮椅的独居老人,每天早上在业主群里问,谁能带她去做核酸。她说,她只有一个独生子,平时要上班和照顾小孩,每周只能周末来帮她买菜。每天测核酸,孩子真的顾不上她,只能靠邻居们帮忙。我想如果没有针对养老的社会工作政策或者项目出台,那就只能像抽盲盒一样,全凭某个居委会的责任心和爱心了。

  现实点儿,活到中年,我的一大人生经验就是要保护情绪资源,不随便加内心戏。4月份我妈做手术,手术室外乱哄哄的,家属和推进推出的病人堵在一起。我爸看见我妈往手术室里推,就一边喊一边哭。我等我妈进了手术室,就靠墙坐在地上打开电脑工作。不能戴耳机,因为医生会喊家属。这种场景如果发到网上可能有一堆人会说人到中年的艰辛,我丝毫没自怜,就觉得与其这两个多小时干等着并安抚我爸,不如把手术费挣回来。

  说回养老,我能做的只是尽量预防或者推迟我爸妈得老年痴呆症的时间,起码能像姥姥和奶奶一样等到子女退休再发病。我和他们住在一起,吃什么、放多少油盐、运动等等,能关注得更细致,另外就是让我爸妈一直动脑筋,大脑尽可能多地处理复杂信息,不跟社会脱钩。我信奉工作才有生命活力,能够抵抗衰老,也没把爸妈当老人呵护。家里有各种我妈不认识的瓶瓶罐罐和工具,我妈一开始直接问我,我就让她读说明书自己研究。北京医院里取号、找诊室、缴费都是机器操作,我就让我妈操作,我在旁边教。我需要做的一些事情,就让我爸替我去,比如查资料,到某家公司送东西取东西,去某个商场找什么牌子买某个东西,等等。我爸很高兴做这些,因为这些都是很新鲜的事。

  现在社会上说到数字鸿沟,总说抛弃了老年人,可现在的老年人,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偷偷听邓丽君的磁带、穿喇叭裤的时髦青年,也在90年代的市场经济浪潮里游过泳,还有一些人长期在单位里从事技术工作,有自己的专业。只要有人耐心教,活到老学到老,就不至于无法融入数字时代。我爸看疫情的新闻,说什么都用智能手机,老人可怎么办?我说,爸你要自立自强,拉去方舱医院你使劲喊都没人顾得上你。我爸从前嫌手机麻烦,操作都扔给我,后来他看新闻看多了,很快跟疫情相关的操作全会了。

  我的某些同学父母年纪轻,退休后来北京找了新的工作,惊奇地发现赚钱比在老家上班还多。我爸妈年纪大了,能够继续动脑筋的最好场景是旅游。我奶奶卧床8年,我觉得给我爸妈最深的刺激就是,要抓紧在还能走得动的时候,去尽可能多的地方。我爸妈平时说到花钱就舍不得,但我建议他们去旅游,他们就很乐意。如果是国内的话,我是不陪着他们的,我爸规划路线,晚上住在哪里,住几晚,我按照攻略给他们订机票、火车票和酒店。最近这些年的春天和秋天,包括疫情的前两年,我爸妈都在外面旅游,每次出去差不多都一个月,回来休息一下可能再走。我每年都有出国旅行的计划,去不同的国家,文化差异、社会规则全都不一样,我爸妈要接收和学习的信息就更多了。疫情没办法出境游,我爸心里是有点儿难过的,他不知道再开放的时候,还能不能走得动。

  亲人相处的时间算来算去并不长,我希望能够跟爸妈多些时间在一起,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晚年。我认识一家人住在北京,女儿为了买学区房把大房子换成了小房子,小房子既住不下妈妈,也没钱再给妈妈买一套养老房。她把已经患癌症的妈妈送去了养老院。从经济角度讲或许这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学区房升值,投资下一代是投资未来,但是她妈妈不愿意在养老院里度过最后的日子,很伤心。很多人认为跟父母住在一起“不够成年人”,没有私人空间,或者跟原生家庭有矛盾等等,我想到的是,父母的时间是不可逆的,在这个前提下,其他都能想办法。村上春树有一本书叫《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他和父亲20多年没见过彼此一面,没什么大事基本不说话和联系,直到父亲去世前不久,在病房里才和解。我觉得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是想去了解父亲,追忆父亲。我奶奶从前总说,不要搞豪华的葬礼,人死了什么都没了,不如活着的时候吃好穿好。

  未来,如果年轻人想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工作,大城市的房价和房租都不会低,比如北京号称掏空六个钱包才能付首付,接父母来一家团聚的难度就更大了。甚至走得更远,年轻人选择定居海外,比如这次疫情期间上海很多空巢老人,子女更是照顾不到。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人生规划里不能只看着前方,也得回头看看养育、爱护自己长大的父母。

  我

  我还没结婚,对这件事着急的居然是我的男同学们,他们想起来就要唠叨这件事。有一个同学在太太怀孕时,就让我当干妈,另一个同学说以后我们要住在一个小区里,这样他可以给我做饭。我的这个同学,我们从小吵到大,我想等我变成老太太之后,为了吃口饭跟他住邻居,先气出高血压、心脏病来也说不定。我觉得这个现象很有趣,大概因为男性是婚姻受益者,他们真心觉得这么好的事情一定要拉好朋友入伙。另外,我不会做饭也没有什么生活常识,我家夜间进了小偷,早上起来,我发现阳台窗子是开着的,窗下堆了很多我的衣服。我把衣服抱进来就没意识到家里进了贼,直到我怎么也找不见电脑才反应过来。邻居们一早就报了案,警察很惊讶我反应这么慢。我虽说毕业后自己生活了很久,可我现在还不会买煤气、水电这些。

  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怀疑我老了以后应付不了生活。我自己都还没想到那么远的事情,别人已经开始操心了。不过,仔细思考,我觉得结婚、生孩子和养老,既是相关的问题,又是独立的问题。陈志武教授最近出了一本书叫《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他认为:“婚姻不是因为爱情而发明的,而是定居农耕社会为促进男女劳动分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分担以及生子传承所演变出来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结婚生子是避险或资源共享的工具。我没办法勉强自己让现在很舒心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就为了一个工具性的结果,更何况这个工具性结果未来能不能发挥作用都还不知道。

  真要非得从工具性的角度去分析,买房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买房,是一个确定性的投资,而结婚生子就有人给自己养老,可不一定。日本跟中国的文化相近,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面,可以作为参照。日本社会学者上野千鹤子在《一个人最后的旅程》一书里认为,不管愿意与否,独居的人口都会增加。她在书中引用日本的数据,日本老年人家庭中单身家庭占25.6%,夫妻家庭占31.1%,两者加在一起超过了总体的一半。夫妻家庭中有一方先去世,就变成了单身家庭,单身家庭将会不断增加。还有一种情况是高龄父母跟未婚子女一起同住,当高龄父母去世之后,子女将会成为单身家庭,所以,这一类型家庭也是单身家庭的后备军。她曾经写道:“无论结婚与否,最终大家都会是一个人。”

  我们家四代人的老后生活,正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从大家庭到一个人的过程。实际上,不用社会学家论证,我奶奶和妈妈从小就是这么教育我的。她们说,我不能想着去依靠任何人,谁也不能跟着我一辈子,人都是自己来自己走的。我爷爷奶奶有四个孙辈,小时候要他们俩带,特别是我,几乎在奶奶家长大。可爷爷从查出癌症到去世,表哥表姐和我都在外地上学,奶奶不让通知我们。奶奶后来又插着鼻饲管一个人躺了那么多年,确实如她所说,是一个人走的。

  我爷爷奶奶年轻时要肩负各自两个大家庭的生活,拉扯弟妹长大,帮着成家,还要养活自己的孩子。我奶奶一直遗憾没有条件读书,她因为是文盲而错过好的工作机会。90年代开始大家逐渐去超市购物,奶奶不识字,她因为这件事哭了很多次。我中考的年代,读好中专毕业就有工作,大学生却要自谋职业。我爷爷奶奶却一直告诉我们,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奶奶送去医院抢救的时候,我妈跟病友说,别看老太太现在这样了,她带大的三个孙辈读了硕士和博士。我这才明白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这样的。奶奶会欣慰吗?我们的生活是从自己眼前延伸出去的路,跟别人没关系,一点儿都不能弥补奶奶人生的损失。遗体告别的时候,奶奶躺在那里,我们怎么哭,她也不知道了。人去世了,没了就是没了。

  像我这样,在40岁出头的时候考虑怎么养老,我觉得不如说是如何看待人生。我想珍惜自己一世为人的机会,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活得舒心尽兴。现在写养老问题的书很多,比如老后破产、老后两代破产、孤独死等等。作为公共话题来呼吁政府重视养老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医疗和长期照护的问题怎么解决,养老金制度设计如何让老年人退休之后有经济保障,医疗福利怎么让老年人看得起病,养老机构和项目怎么提供好的、种类丰富的服务等等,这些事情不能都让个人、家庭自己去承担,个人也真的解决不了。

  我不是一个有忧患意识和长远打算的人,想着几十年后的风险现在惴惴不安又能怎么样呢?有人可能会觉得那得多赚钱,可我本来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要为了这件事去换个公认高薪的行业吗?换了行业我就肯定能赚到钱吗?第一年赚到钱,能肯定以后还继续能赚到钱吗?我本来很开心,却为了人生最后的时刻有钱养老,放弃半生的快乐去赚钱,这个账我算不过来。

  我觉得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场沉浸式游戏,最重要的是过程中的体验感,不是结束时数一下谁赢的金币最多。我理解养老焦虑这件事,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是中产阶级看到写资产缩水、阶层滑落的文章就很焦虑,然后还没搞清楚理财是怎么回事就投身股市、互联网金融等等,结果最大的损失来自于这些胡乱的理财。对普通人来讲,现在这样的环境里,只有花心思把工作做好,职场上有升迁机会,跳槽去更好的公司,让自己增值,等待时机。

  对于赡养父母和自己未来的养老,我能做的事,只能是保住工作,不乱投资——无论哪个方面。我有收入有保险,我爸妈的晚年生活也会宽绰。我妈朋友的女儿从事教培行业,现在失业在家,在老家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她只能依靠父母的养老金生活。她离婚时,孩子交给前夫的家庭抚养,否则她爸妈的经济负担更重。我还认识一家人,爸爸下岗之后没交社保,离婚后跟着老妈一起生活,花老妈的养老金。老人高寿健在,但这个爸爸也到了需要孩子赡养的年龄。爸爸没有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让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因为知道这些生活状态,我甚至每次看到全职妈妈的话题时,都好奇那些丈夫在给妻子家用的时候,包括了岳父岳母提升晚年生活品质的费用吗?包括全职妈妈缴纳各种保险的费用吗?《老后两代破产》的书里,日本经济不景气,这样的故事很常见,我们的生活里也不算奇闻。安排好自己,把手里的牌打好就不错了。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不管是否入籍都注销户口 法规越来越严
2 传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抓大小便失禁 被抄家6小
3 习老大突然怂了?香港出了大问题
4 英伟达中国员工自曝收入明细!网:完全不敢
5 习亲自“救火” 罕见一幕曝光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不管是否入籍都注销户口 法规越来越严
2 一张主席台照片 透出不寻常信号
3 传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抓大小便失禁 被抄家6小
4 一线城市集体砸盘 金融危机开始了…
5 习老大突然怂了?香港出了大问题
6 两会后,风向变了,很多人没发现
7 深圳副市长落马 “北极鲶鱼”爷爷终于处理
8 证监会突发狠招,震撼到哀嚎一片
9 英伟达中国员工自曝收入明细!网:完全不敢
10 习亲自“救火” 罕见一幕曝光
热门专题
1
中共两会
6
台湾大选
11
火箭军悬案
2
中美冷战
7
李克强猝逝
12
台海风云
3
以哈战争
8
中国爆雷
13
战狼外交
4
乌克兰战争
9
李尚福出事
14
普里戈津
5
万维专栏
10
秦刚失踪
15
涿州水灾
一周博客排行 更多>>
1 莫言现象: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 万维网友来
2 中国梦未来五年,十年和三十年 文庙
3 1364 (图文)红二代披露助毛泽 范学德2
4 辛峰:保守党大幅领先 搭顺风 万维网友来
5 杀一个无辜的人而救更多的人, 平等性
6 何与怀:沉沦神州的血祭者 万维网友来
7 中文的突围,从打字机到人工智 思芦
8 所谓照片的“历史在场”与“有 湮灭之城
9 中国的正驾驶打瞌睡了! 雨村
10 抹杀个体不仅意味着消沉更是灾 施化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更多>>
1 中国不适合多党轮流执政 鲁迅九
2 莫言现象: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 万维网友来
3 俄乌战争:第四辆美式M1坦克被 随意生活
4 遇到万维又一个奇葩人物 右撇子
5 人才流失才是中国的命门/勒索7 秋念11
6 俄乌战争:俄罗斯打持久战的四 随意生活
7 为什么不可能有第二次改革开放 三都瓠瓜
8 好文分享:美国真的没有改变中 艺萌
9 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相比较,到 爪四哥
10 美国为tiktok立法 白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