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个人,他的一辈子不是在写小说,就是在写小说的路上:
张爱玲是他的迷妹,说:“喜欢看他的书,因为不高不低。”
鲁迅母亲、宋美龄、文化大师陈寅恪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他凭借《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一纸风靡大江南北,粉丝群体涵盖了市井小民、政界大佬、富贵商贾……
他,就是民国言情小说界“天字第一号人物”——张恨水。
但如今很多人说起张恨水,只会止于他鸳鸯蝴蝶派代表的身份,和他麻将桌上写风月的逸闻。
哪怕作品《金粉世家》被拍成电视剧,捧红了陈坤、董洁;《啼笑因缘》被六次搬上银幕、七次改编成电视剧,引胡蝶、冯宝宝、李丽华、关山、刘松仁等历代巨星影后争相出演……
这位曾长居民国畅销榜首位的作家,如今仍是一个冷门作家。作品的知名度和销量,远不如鲁迅、老舍、梁实秋、张爱玲等。
然而仔细走进这位作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位“民国第一写手”,被文坛大大低估了。
1895年,张恨水出生于江西广信一个习武世家,可是身体孱弱的他天生不是习武的材料,家人无奈,只得让他弃武从文。
说来也怪,生于武术之家的张恨水却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年幼时大量的小说阅读为他埋下了文学创作的种子。
后来,由于社会动荡,家道中落,18岁的张恨水被迫辍学,不得不开始了谋生之路。
手无缚鸡之力的张恨水,干不了力气活,只得投靠在武汉报馆工作的叔叔,成为了武汉报馆的一名记者,从事采编和撰稿工作。
报馆微薄的收入,仅够勉强度日,辛苦谋生的张恨水,对眼下的生活意懒心灰,然而世事难料,这份鸡肋的工作反倒成为了他成功的基石。
在报馆的日子,张恨水的写作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报道叙事客观、观点独到,一度成为报刊界抢手的人才。
此时的张恨水开始尝试写小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借由报刊编辑的职位便利,他的第一部小说《紫玉成烟》开始在报刊连载,并大获成功。
首部作品的成功给了张恨水文学创作上极大的信心,此后接连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1920年,20岁的张恨水作为多家报刊的驻京记者来到北京。
在旁人看来,一人承接多家报刊的撰稿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一切在张恨水看来,却并非难事。
来到北京后不久,有了稳定收入的张恨水,在未英胡同租下一座大宅院,开始了自己传奇般的小说创作历程。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张恨水不仅能写,甚至可以同时创作多部小说,产量最高时,竟有七部小说在各大报刊同时连载,不可不谓传奇。
据说,每天傍晚,各大报社都有专人来到张恨水家中收稿,而张恨水则独自在书房笔走龙蛇,并且一蹴而就,从不修改。
当晚九点之前,张恨水必会交完所有的稿件,从不拖延,按照当时的稿件量,张恨水每日要写将近两万余字,产量之高令人咋舌。
作品超高的发行量令张恨水的写作事业如日中天,也得到了很多名人志士的追捧。
陈寅恪、张学良、宋庆龄等都曾是张恨水的忠实粉丝,其中还包括著名作家鲁迅的母亲。
就这样,随着张恨水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财富积累也迅速膨胀。
单是各大报刊连载的稿费收入,就高达到每月500大洋,已经超过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北大教授胡适。
而报刊稿费的收入仅仅是冰山一角,为了获得张恨水小说的出版权,各大书局争相竞价,单部作品的版权费,竟高达一万多大洋。
收入方面的巨大提升,让张恨水的生活一下子奢侈起来,他一次性支付4000大洋购下大栅栏的一座七进的豪宅,家中装饰更是极尽奢华。
事实证明,并不是每个媚俗之人都是财迷心窍之辈,张恨水虽然有很多权贵粉丝,但是他一生从不向权贵献媚,始终坚守着文人的风骨。
作为无党派的名人志士,很多政客向张恨水抛出了橄榄枝,张学良更是三顾茅庐请他做官,却都被他婉言谢绝。
后来,张学良甚至派专人将聘书和礼物送到张恨水家中,但是张恨水仅仅收下了礼物,却拒绝接受聘书。
不仅如此,他还特意令家人备了回礼,令来人将聘书与回礼一并带回给张学良,并给了路费,不得不说张恨水做事的周到。
1942年,共产先驱陈独秀病逝,迫于政治压力,此时无人敢出头悼念,更是不敢与陈独秀产生任何关联。
张恨水不畏高压,公然在报刊上发表悼念陈独秀的文章,更是以同乡的名义,对陈独秀赋诗歌颂,他的铮铮铁骨由此可见一斑。
02 新与旧,俗与雅
几乎从张恨水的小说有了广泛名气的一开始,他就受到了来自新文学阵营的攻讦——尽管那通常并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向着一切所谓“旧”的文艺。
尽管张恨水本人和“鸳蝴”的主将并无什么来往,也从未在其主要刊物《礼拜六》等发表过作品,但由于他所采用的章回体,关于男女情爱的题材,和所受到的市民阶层的欢迎,还是被指认为“鸳蝴”的代表作家。
1932年,钱杏邨(阿英)在《上海事变与鸳鸯蝴蝶派文艺》一文中,更直指张恨水是“封建余孽的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代表,是“一般为封建余孽以及部分的小市民层所欢迎的作家”中的“骄子”。
激进的眼光让左翼批评家们看不到张恨水给章回小说注入的新意,也没有兴趣关注他小说中俗中带雅,雅中有俗的独特追求。
张恨水在20世纪30年代所受到的批评与抨击,虽然并不影响他的受欢迎程度和商业上的成功,却延续到了之后几十年的现代文学史著述中。
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有了一些对张恨水较为公允和平和的评论,但在张恨水身上发现些许“进步”的色彩,并不能真正解决他在文学史中的尴尬。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文学史,自然不会有张恨水的一席之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被埋没的现代作家被重新“打捞”并得到了重视,比如张爱玲、沈从文都等来了阅读热潮,但相比之下,张恨水仍然是寂寞的。
为何会如此?张爱玲、沈从文的被接受,是革命话语淡出文学史的结果,他们的作品虽游离于革命主潮之外,却毫无疑问是新文学结出的果实。
而张恨水所涉及的,却是更深层、更基本的文化矛盾——新与旧,俗与雅。
俗与雅的冲突就更是一个贯穿古往今来的大话题。
尽管长期被争议声缠绕,但在当时,张恨水从未公开回应过来自新文学界的批评。到成名多年之后写《写作生涯回忆》,也只是非常通达地说:
虽然我没有正式作过礼拜六派的文章,也没有赶上那个集团。可是后来人家说我是礼拜六派文人,也并不算十分冤枉。因为我没有开始写作以前,我已造成了这样一个胚子。
他为人低调、平和,工作勤奋,有传统文人的修养,更有自己的清醒和原则。
03 一男三女,啼笑因缘
在张恨水著作的众多作品中,《啼笑因缘》是他写爱情最为鲜明,最具特点的一部。
民国十八年,旧京五月的天气,已经不怎么凉了。
中山公园的丁香、牡丹、芍药虽已开谢,但绿荫中的几盆千叶石榴,嫩嫩的叶子刚吐新芽。
几个妙龄女郎,正伏在石头上,目不转睛地看着不远处一个同样伏在石头上奋笔疾书的人。
那人埋头大写,丝毫不理会她们的窃窃私语。
几个月过去后,当几个女孩争相讨论着《快活林》新刊的热门小说时,她们一定想不到,这部爆红的《啼笑因缘》,是在她们的见证下写的。
那个忘我写作的人,就是通俗文学大家张恨水。
那天,正在游玩的他,忽然灵光一闪,脑子里构出了一种悲欢离合的幻影。
他趁兴掏出纸笔,写下了《啼笑因缘》。
这个一男三女的爱情故事,一经刊发,便引爆了文艺圈。
用张恨水自己的话说:
上至党国名流,下至风尘少女,一见面,便问《啼笑因缘》,这不能不使我受宠若惊。
如果你期待爱情,你要看《啼笑因缘》,它会让你悸动之中保有理智;
如果你不相信爱情,你也要看《啼笑因缘》,它会让你在冷静之下藏有热情。
作为上个世纪30年代风靡全国的章回体小说,不仅让平日里不看报的人拿起报纸,更让人们见面必聊。
它到底有何魅力,我只能说,这本小说的真实像冬日里的冷风吹进了每个人心里,或愤怒,或怜惜,亦或……
《啼笑因缘》最早于1930年3月在《新闻报-快活林》上连载,主要讲述了旧中国时期,在北京求学的杭州青年樊家树与天桥唱大鼓书的凤喜天桥结缘相恋,后因将军胁迫两人分离的爱情故事。
同时,家树在北京期间结识的武夫之女秀姑、富家小姐何丽娜,两人也倾心于家树,但因各自身份与性格所致,每人用各自的方式处理这份感情。
小说通过几人的情感故事,反映了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社会的悲情现状。
《啼笑因缘》发表至今已近百年,这百年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作品中的人物也有了不同的评判。不过好的作品放到今天仍旧能够让人心有所获,其价值不因时间而消逝,这就是经典。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突发!李嘉诚卖港口喊停 北京下场惨了 |
2 | 西交大学生周凯旋被判死刑 拒见家属 孤身赴 |
3 | 胜利的天平开始向乌克兰这一边倾斜 |
4 | 北京施压成功 李嘉诚随即筹备撤资大计 |
5 | 缅甸7.9级强震已逾百死!中资承建曼谷大楼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惊天动地大事就要来临 |
2 | 顶尖专家进女友住所后,精确导弹从天而降 |
3 | 中共实权人物官宣落马 习早已被架空 |
4 | 人民币贬21%,加币贬19%....灾难要来了 |
5 | 突发!李嘉诚卖港口喊停 北京下场惨了 |
6 | 习引蛇出洞要搞大动作?有人越来越像李克强 |
7 | 西交大学生周凯旋被判死刑 拒见家属 孤身赴 |
8 | 中国大吃豆腐 |
9 | 人夫激战女下属20次 她“好想要”拍片泄 |
10 | 习与蔡奇同现异常!很蹊跷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