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乒乓冠军之死

www.creaders.net | 2021-07-27 01:02:09  观人随笔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7月26日晚,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中,中国选手许昕/刘诗雯不敌日本组合,夺得乒乓球混双银牌。

  这一消息在网络炸了锅,瞬间冲上热搜第一,各种情绪铺天盖地。

  浏览着这些情绪,突然想讲一个故事。

  在中国,人人皆知乒乓球。而凡是读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几乎都知道容国团。

  印象中,第一次看见容国团,是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他捧着奖杯和鲜花,年轻的面庞上,眉清目秀。

  他是中国乒乓球,乃至中国体育界第一个世界冠军。

  容国团出生在1937年,一个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年份。那年夏天,当祖国大地的北方炮火轰鸣,容国团出生在香港,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他的父亲名叫容勉之,是一家轮船公司的海员,曾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容国团出生时的祖国,虽谈不上四分五裂,但却是风雨飘摇,内争纷扰,外患危重。容勉之给儿子取名“国团”,或有喻之。

  1941年冬,容国团4岁,日军占领香港,容国团一家回到家乡祖籍地——广东中山南屏镇。

  据《重庆日报》2011年的一则报道,7岁那年,容国团被小小的白色赛璐珞球(一种空心玩具球)迷住,于是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快,他便成了全校的乒乓小球王。

  1957年2月,香港举行全港乒乓球锦标赛,容国团代表工联会参加了这次比赛,并与伙伴一起一举夺得男子团体和单打、双打3项冠军。这似乎预示了我们如今常见的国乒“包揽”的日常。

  只不过那个时候,香港还未回归,这一切还和大陆没有太大关系。

  在中国乒乓还未出道前,日本乒乓已经笑傲世界。1957年4月下旬,日本乒乓球队访问香港,容国团与世界冠军狄村对阵,结果爆出大冷门———容国团以21∶19、21∶13连胜两局,战胜世界冠军,震惊世界。

  1956年底,19岁的容国团向广东省体委递交了一封申请书,请求报效祖国。一年后,容国团接到广州体育学院的入学通知。

  1957年11月1日,容国团迈步走过深圳罗湖桥,踏入祖国大陆。据报道,当天他在日记里写道:“这是我走向新生活的第一天”“我心里充满了幸福感”“终于如愿以偿”……

  只是,容国团怎么也不会想到,20岁的他,已经度过了生命的大半。

  1959年,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联邦德国多特蒙德举行,容国团夺得男单冠军,为中国夺得世界体育比赛中第一个世界冠军。

  回国后,容国团领衔的乒乓球代表团获得了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欣喜的周恩来,将容国团夺冠和十年国庆视为1959年两件大喜事,随将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这就是如今我们熟悉的乒乓球商标名字。

  在后来的日子里,全国掀起乒乓球热,容国团更是激情洋溢、硕果累累。

  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容国团参加的中国队以5∶3击败日本队,首获男团世界冠军。

  1964年后,容国团转变身份,从运动员成为教练员,担任中国乒乓球女队教练的他,带队获得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团体冠军。

  1965年春天,当第二十八届世乒赛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举行,容国团带领中国女队顺利击败6次夺冠的日本队,第一次捧起考比伦杯。

  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用来形容容国团以及他所致力的那份事业,很恰当。虽然那个时代开始风云变化。

  1966年,W G 开始,容国团的“海外经历”,被作为批判修正主义的罪状。

  他的光环不见了,名誉一夜之间扫地,在经受了两年的精神折磨后,1968年6月20日的深夜,容国团的妻子黄秀珍参加完体委的批斗大会,发现丈夫还没有回家,便出去寻找,但却没有找到。

  第二天,有人在龙潭湖附近的一个养鸭场的歪脖树上,发现了容国团僵直的尸体。在他的上衣口袋里有一张纸条,上面留着遗言———“我爱我的名誉胜过生命”。

  时年,容国团31岁。

  如今的龙潭湖公园,绿柳碧波,游人如织。零星的鸭子还在,但当年的养鸭场已不复存在。当人们在公园再次热议乒乓球时,已经忘了这位曾经的王子。

  容国团自杀十年后,1978年的6月23日,国家体委召开落实干部政策大会,为容国团平反昭雪,并举行追悼会容国团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984年,荣国团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年来杰出运动员之一。

  2009年,容国团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9年,容国团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如今,容国团已经离开53年了。如果当年他没有自杀的话,今年84岁了。

  他开启了一个时代,照耀至今。

  今天讲容国团的故事,其实想表达的是:我们或许早已过了那个赋予体育浓重的民族情感和情绪的时代,但又好像没过。

  今天讲容国团的故事,其实想提醒的是:我们在今天或许应该更多地关注具体的运动员,关注人,而不是给他们太多包袱。

  让体育回归体育,回归人,我们才能真正拥抱21世纪。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