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尽管我接受的是文科教育,但资料分析算是文科教育的自然延伸。那家电子书新创企业使用分析软体,透过app来追踪内部测试者的动态,我一直很喜欢观察那些资料。例如,投资我们的金主正在读什麽书、哪些书读了一半就搁下;大家会不会读那些由产品长设计封面的公版书(它们是为了壮大书库而增列的)。就某个角度来说,我试图说服自己,商业资料分析可以视为应用社会学的一种形式。
几个月前,一个科技部落格发表一篇文章,宣布这家资料分析公司的第一轮融资达到一千万美元。执行长被问及如何运用这笔新资金时,他明确说出了首要之务:他会付给前一百名员工远高于市场水准的薪酬,宠幸现有的员工以留住他们。这是用来吸引顾客的话术,但我当时不懂。我也没想过把员工加以分层的问题,没想过第一百零一个员工会怎麽想。我不曾在员工超过百人的公司上班,以前上班的地方连二十人都不到。我也没待过想宠幸员工且有财力那样做的公司。我心想,那还真大方。我开始给自己洗脑了。
我来到这家资料分析公司的总部时发现,整个事业居然仅一丁点大。然而它的办公室很大──至少有七千平方英呎(约两百坪),地板是抛光的水泥地,几乎没什麽办公家具。约十五名员工聚在办公室的另一端,全目不转睛地盯著萤幕。有些人站在桌面架高的桌子前,双脚岔开站著,脚底铺著小小的橡胶垫。每个人的工作空间都堆著五花八门的杂物:一盆又一盆的多肉植物与其他濒死的植物、动漫人偶与一堆又一堆的书籍、数瓶好酒。有人以同一牌的能量饮料空罐堆成方尖碑。这种无隔间的开放式设计,让整间办公室看起来像一间教室。里面的人看起来都不满三十岁。
我站在门口,数著里面有几个女人。三个。她们穿著牛仔裤与球鞋,T恤外面套著宽鬆的开襟毛衣。那天我打扮得很小心,穿著蓝色背心裙,踩著有跟的靴子,搭配薄外套。我总是穿这样去面试,觉得这打扮既专业又不失庄重。在出版业,这种组合体面但不招摇,不会给人威胁感。在新创企业里,我觉得自己好像专捉毒犯的便衣警察,所以我小心翼翼地脱掉外套,把它塞进手提袋里。
第一场面试的面试官是客服团队的经理。他看起来很开朗,留著浓密的鬍鬚,穿著褪色牛仔裤和公司的T恤。T恤上面印著“I AM DATA DRIVEN”(我是资料导向者),我忍住衝动,没问他DATA和DRIVEN之间是否少了连字号。他坐在一张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椅上,背部向后靠,像婴儿一样轻轻地上下晃动。透过会议室的玻璃门(门上贴著手写标示,显示那里是“五角厅”),我看到一个穿著格子衬衫的高瘦男子,踩著RipStik蛇板摇摆而过。他一边挥著一隻手以保持平衡,一边激动地对著一个金色的无线话筒呼喊著。
客服经理把手肘放在桌上,倾身靠向我说,接下来他会问一系列问题,让我展现解题能力。“那麽,”他说,一副要我告诉他祕密似的,“你怎麽计算美国邮政总局有多少员工?”我们沉默地坐了一会儿。我心想,我干嘛计算,我会直接上网查。我不禁怀疑,这可能是在测试我对胡扯及无效率的容忍度──也许突发奇想的回应才是正确答案。我不知道客服经理究竟想要什麽。接著,他递给我一支马克笔,指著白板说:“你用白板解释一下,你是怎麽算出来的?”那不是建议,而是要求。
在接下来的四个小时中,客服经理与之前踩著蛇板滑过的高瘦男子(他是销售工程师)问了我连串的问题与谜题。销售工程师的年纪跟我差不多,讲起话来慢条斯理,但活力充沛,充满感染力,言谈之间不时穿插著俗谚。我称讚他那个特大型的皮带扣很好看,他说:“过奖、过奖!”他教我如何倒转白板上的一根绳子时说:“开始倒吃甘蔗了。”
销售工程师和客服经理都把那个资料分析软体称为“工具”。他俩问的问题都让人既尴尬又抓狂,例如:“你做过最难的事情是什麽?”客服经理一边问,一边不停地转动结婚戒指,“你怎麽跟你的祖母解释这个工具?”
“你怎麽跟中世纪的农夫描述网路?”销售工程师一边问,一边玩弄衬衫上的押扣,时扣时开;同时若有所思地把另一隻手伸到腰带的后方。
由于之前去电子书新创企业面试时很轻鬆自在,我预期来这家资料分析公司面试也是如此。没人事先提醒我,旧金山与硅谷的面试跟整人游戏没两样,比较像是欺负菜鸟的仪式,而不是完善的考核活动。山景城一家搜寻引擎巨擘,曾以面试时爱考脑筋急转弯闻名,虽然它已经废止这种作法,觉得那种问法根本看不出应徵者未来的工作表现,但很多公司依然把这种面试方法奉为传统:“从另一家公司的错误中学习”这话在这里发展出新含意,尤其当那些错误证明有利可图的时候。
在整个旧金山湾区,面试官常问应徵者类似这样的问题:“美国每年吃掉多少平方英尺的披萨?”、“一架飞机能装几颗乒乓球?”有些公司为了判断应徵者是否适合公司文化,还会问一些中学生爱问的庸俗问题,例如:“如果你是超级英雄,你想拥有什麽超能力?”人力资源部的专员一本正经地问道:“你走进一个房间时,脑中响起什麽主题曲?”那天下午,我的主题曲是輓歌。
※本书摘自《恐怖硅谷:回忆录》(Uncanny Valley: A Memoir)一书,由行路出版授权刊载/本书作者二十五岁左右,原本从事被视为步入夕阳的出版业,尽管她曾因文化使命而乐在其中,但尔后随著工作内容渐无成长空间、薪资水平停滞不前,她亟思改变。这时,她注意到了遥远的那一头,洋溢著一片乐观的新创科技业。几经思考,她决定拥抱新数位经济的前景,于是她辞去了出版工作,在硅谷一家大数据新创企业中谋得职务,自此从纽约迁居硅谷所在的旧金山。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突发:川普遭背刺,激动痛骂荒谬 |
2 | 刺伤多名领导后,南航一机长跳楼身亡,妻子 |
3 | 华人回国有重大改变,携带这些东西将无法登 |
4 | 地震消息令人震惊 传中国科学院院士微信泄 |
5 | 军办主任突然换人 习被彻底架空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