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阶级制度需要有人从背后踢它一脚 | |||
www.creaders.net | 2021-01-11 13:04:54 WeLens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英国著名电影制作人、纪录片导演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 Apted)于上周去世,享年79岁。 艾普特曾多次获得奥斯卡的提名,也是英国那一代最高产的电影导演之一。提起他的名字,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他拍摄的纪录片《人生七年》系列,应该给很多代人都带来了人生启发。 工作中的艾普特 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跟拍14个不同阶层的7岁英国小孩,请他们聊聊自己的理想生活,此后每隔7年都回访他们,记录下他们生活的变化。
艾普特曾在采访中说,希望自己能在99岁完成《84 Up》,“我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还活着,但是如果他们还活着,谁知道呢,只要我还活着,我就想继续下去。” 而他的去世可能意味着,这趟观察人生之旅就要提前告一段落了。 有人从背后踢一脚” 拍摄《人生七年》的想法源于一句英国的俗语: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摄制组试图验证一个人的出生条件即会决定人生走向,以此审视1960年代英国的阶级制度,批判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 1964年,《人生七年》第一部的一幕 拍摄之初,艾普特还是只一个二十岁出头,刚从剑桥大学毕业的学生,在电视台谋了一份实习生的工作,成为了《人生七年》项目的研究员,他亲自参与挑选了14个7岁的孩子,10个男孩、4个女孩—— 5位来自精英私立学校,4位来自工薪阶层,2位来自中产阶级,2位来自孤儿院,1位出身农村。 他们把来自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的孩子凑到一起,观察他们的行为,并询问他们同样的问题。 对于同样的问题,孩子们有不同的回答。 从1964年到2019年,从7岁到63岁将近60年间,孩子们长大成人,有成功也有心碎,成立家庭,经历了结婚或是离婚,有人提前退出了拍摄,也有人在中途离世。每个人都面对着不同的人生境遇。 出身富人家庭的安德鲁剑桥毕业,成为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约翰成为了王室法律顾问,热衷慈善; 出身工人家庭的托尼没能实现成为赛马手的梦想,投资失败后开出租维生,杰基身体一直不好,靠领救济金度日; 出身福利院孤儿的保罗和西蒙分别成为了电工和工人; ...... 将近60年下来,大部分人的确都没有跳出他们的阶层,走上了人们可以想象出的既定道路。一如艾普特所说,“这个系列试图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英国社会”,“阶级制度需要有人从背后踢它一脚。” 而每个人在长大后身上都有着着童年遭遇的痕迹,性格、遇事的态度很大程度上都受自己家庭的影响。 出身农村的尼古拉斯虽然学有所成,却始终不够自信,认为自己离成功还有很远。 艾普特把关于阶级、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与变化通过镜头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里面有时代的变化、也有个人的选择,这种形式也开创性地影响了后续的很多人。 片子的意义已经远超单纯的纪录片,更像是一个视角犀利的社会实验与社会观察。《每日电讯报》说,在它面前,所有的真人秀都显得如此小儿科。 我们的人生 到底由什么决定? 但我们的人生真的由自己的出身所决定吗? 艾普特最初是这样想的。他设想把拍成影片拍成“关于那些拥有一切的孩子和其他一无所有的孩子的讨厌作品。” 但他慢慢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拍摄“一部关于英国社会阶层的政治电影”,而是“一部正在进行的调查,调查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人是如何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以及充满偶然与意外的生活中寻找意义和幸福的。” 《人生七年4》拍摄现场 出身农村的尼古拉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考上了牛津大学,去搞科研; 出身中产的尼尔成为流浪汉,又在40岁后经历人生转折,当上了议会顾问; 身为私生子的西蒙,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爸爸,想把自己不曾体会过父爱全都给自己的孩子们; ...... 艾普特意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由各种小的意外构成。“所有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享受着美好的时光,也经历着痛苦的时光。” 在评分最高的2019年的第九部《人生七年》里,大家都已年过半百,面临着老龄和退休的问题,回忆起过去的人生,苏、琳恩和杰基觉得自己的生活比他们所预料的更充实、更快乐、更多样、更有趣,“这个世界虽然更不稳定,但裂开了口子,让他们进来了。” 而虽然看似大家各自在不同的阶级,但也在抵制节目组一开始试图强加给他们的简单的社会决定论,坚持认为尽管如此,他们仍是自己生活的书写者。 节目中也体现了,幸福与否并非全然由阶级决定。 艾普特问过每一个人:“你后悔自己没有……吗?”他得到的回答是清一色的“不后悔”。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每个人都在通过各自的方式,找到“让自己感到舒适和开心的事情。” 这或许是《人生七年》真正的意义所在,即人们有权利质疑一种简单的社会决定论,打破单一的固化的价值标准。 也是导演自己的 “人生七年” “对于这部剧集的影响,我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没有人这样做过,这是一个原创的想法。我们有不断前进的灵感和运气,我们追踪了重大事件和社会进步。我们选择了一个最好的时期。”在2019年的采访里,艾普特这样总结道。 艾普特拿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 跟拍这么多年,艾普特从二十多岁的青年迈入了老年,和拍摄对象一样,他的人生被以七年为界分割着。在拍摄纪录片之外,他成为了优秀的电影导演。 然而,即使在他的事业腾飞,来到好莱坞发展事业后,他仍然每隔七年抽出时间来拍摄一部新片。 拍摄片子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最初他总是倾向于用刻板的印象评价拍摄对象,紧抓他们的弱点或失败,用尖锐的问题刺激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一开始习惯于扮演上帝的角色,不带感情地预言他们的发展。几十年后,我发现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错误。” 拍摄对象21岁时的合照 他也渐渐意识到自己拍摄中女性视角的缺乏。一位女性拍摄对象杰基在《人生七年3》中生气地质问艾普特“我们7岁的时候,职业女性并不多。但是我们到了21岁时,你还是问我们一些关于婚姻和男人的问题。为什么不问我这个国家怎么样?” 艾普特与杰基、林恩和苏合照 为了增加女性的参与,艾普特开始让男性采访者的妻子参与到拍摄中。此后,他拍摄故事片里,绝大多数都是围绕女性展开的,1979年执导的《阿加莎》,1980年执导的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的《矿工的女儿》。或许也是受这一时期的影响。 当被问到每7年都回去拍摄《人生七年》是否让他反思了自己的人生?他回答道,“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多。” “有时候我也会思考自己28岁、35岁或者其他什么时候的处境。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会反思它是如何影响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谈论这个话题,我也的确是因此与人们建立了联系。” 在他去世后,美国导演工会主席托马斯·施拉姆(Thomas Schlamme)这样悼念他:“身为导演和无与伦比的行业领袖,迈克尔有着无畏的远见卓识。他看到了其他人看不到的事物的轨迹,我们都是他智慧和终身奉献精神的受益者。” 《人生七年》艾普特一拍就拍了一辈子,作为一名导演,他用几十年的时间把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清晰地呈现给大家。 影片里的每个人,也在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人生幸福与否并非全然由阶级决定,而是为自己找对幸福的定义。 毕竟,人生总共也不过十几个七年。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美国防部这份简报给“想弹劾川普的人”当头 |
2 | 国防部官员:拒绝参与军事政变 川普将到边 |
3 | 网传郭飞雄致李克强、赵克志紧急公开信 |
4 | 印尼客机坠毁细节曝光:不是空中爆炸 而是 |
5 | 芝加哥疯狂枪手滥杀 中国留学生头部中弹死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热门专题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一月六号之耻:川普跌入耻辱坑 | 阿妞不牛 |
2 | 林伍德号召关闭手机升级功能并 | 沐岚 |
3 | 川普输了,天还亮着 | 苏渝游士 |
4 | 通往奴役之路--美国大选中部分 | 骆驼 |
5 | 爱国者们,安心睡吧,结局会令 | 沐岚 |
6 | 正义与邪恶的争战:众议院欲消 | 生命季刊 |
7 | 愿遭枪杀的女爱国者安息! | 新歌 |
8 | 好象老川动手了! | 山蛟龙 |
9 | 尘埃落定,共和党走进历史。 | 花蜜蜂 |
10 | 川普可与谁比肩媲美? | 阿妞不牛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