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每日文摘 > 正文  

战火中国1937-1952:近代中国的内爆与崛起

www.creaders.net | 2020-11-06 10:55:04  转角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本文为《战火中国1937-1952:流转的胜利与悲剧,近代新中国的内爆与崛起》(联经,2020)推荐序,原题为〈时代历史与个人叙事 ── 另眼看战火中国〉

《战火中国1937-1952》(China at War)作者方德万出生于荷兰,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为国际知名战争史学者,著作与编书约10本,几乎都与(中国)战争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国海关史相关,本书为第一本正体字中译。

方德万表示,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较少触及战争史。他一方面因为来自曾遭两次世界大战蹂躏的欧洲,另一方面因为外祖父在二战中的不幸遭遇,所以颇关切战争议题,可知其研究不只为了知识的兴趣,更涉及家族史与生命关怀。因此,〈台湾版序〉伊始询问:

"你为谁而写?"

回答:"『为自己而写』是绝佳答案。毕竟,书写终究是一种梳理自身想法的方式。"

"今日何谓中国?这个国家应该代表著什麽?以及究竟应该在世界中占什麽样的位置?"图为1945战后不久的中国民众群像。 图/美联社

此书"将抗战放在战争演进的背景中来看",探讨三大战争──对日抗战、国共内战、韩战──及其对中国与世界的意义与影响。作者不仅回顾历史,并省思当今处境:"今日何谓中国?这个国家应该代表著什麽?以及究竟应该在世界中占什麽样的位置?"全书史观与内容自有中国现代史专家评论,笔者谨从一般读者的角度记述若干读后感,以及中译本的出版与特色,提供读者参考。

我曾数度听齐邦媛老师提起,曾请王德威院士于赴剑桥大学演讲之便,携带三本《巨流河》赠送可能有兴趣的人。王德威向笔者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资讯:该书为"2014年在剑桥演讲时,推荐并致赠方德万教授阅读的书。他当时正在写作《战火中国》,希望找到最新的实例,齐老师的书让他大喜过望。"

阅读后对书中呈现的庶民角度与生动细节印象深刻,遂将《巨流河》与《陈克文日记 1937-1952》纳入《战火中国》,融时代历史与个人叙事为一体,形成本书一大特色。诚为难得的文字因缘。

《巨流河》是齐老师80岁之后,出于不容青史尽成灰的心境,回首往事所写下的一生遭遇。《陈克文日记》则是一位政府官员1937年至1952年动盪岁月的见闻与感想。陈克文日记涵盖的年代与《战火中国》完全吻合。齐老师回忆录则涵盖更久远,由齐家在中国东北的三代家族史至她来到台湾。二者一北一南,一女一男,一回忆一日记,交映互补。

这些个人叙事又与根据官方档案与大人物资料所建构的历史交映互补。检覆英文索引,齐邦媛与陈克文各出现16次与21次,远高于宋美龄的2次。

齐邦媛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1924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县,因战火而饱受流离之苦,1947年毕业后渡海来台,进入台大外文系担任助教;在欧美与华文世界的文学领域有卓越贡献,著有回忆录《巨流河》。图为齐邦媛唯一的一张全家福。前排左起:母亲裴毓贞、父亲齐世英、小妹星媛;后排左起:大妹宁媛、哥哥振一、齐邦媛。 图/联合报系资料图库

《战火中国》作者方德万(左),2018年带著《战火中国》原文版来台湾拜访齐邦媛(中)、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右)。 图/联合报系资料图库

齐老师对海峡对岸的史观,尤其抗战史观,多次表示不以为然。

撰写《巨流河》的动机就是为走过的历史留下个人的观察与纪录。她虽年事已高,但学问之心未减,尤其关心中国近代史的英文著作,对以往忽略中国抗战的外国学界现象深感遗憾。我手边的英文原版《被遗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就是她的赠书,认为可弥补以往研究的缺失,该书作者米德(Rana Mitter)正是方德万的学生。

因此,得知联经将出版《战火中国》中译本时,齐老师甚感欣慰。我向当时服务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老友张力提及此书,他说书中引用的日记正是该所出版。我将此讯息传达给胡金伦总编辑,出版社特别购买此书供译者参考。至于书末提到,齐老师与陈先生"也许见过面也不一定,而如果他们见过面,肯定会发现两人在许多方面有共通之处,"经我向齐老师查证,她表示并不认识此君。

《战火中国》除导论与尾声共14章,分为四部:立国大业、历史转捩点、试炼、新中国。每章前的引句既有历史文献、兵法观念、政治文字,也有宗教文本,甚至文学作品,出现最多的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因为当时交战的中日双方都接受他的战争观。这些引文一方面展现作者的博学深思与触类旁通,另一方面显示战争涉及方方面面,和平更是得之不易、应善加守护。

综观全书,这两份个人纪录都出现于重要转折点,以个人的遭遇、观察与感想,为作者的论点提供具体细节,使其更形象化、立体化。作者藉由这种手法表现战争不再只是叱吒风云、号令部队的将军以及政治、外交等大人物的大历史与宏伟叙事,也包括庶民百姓日常生活中有血有肉的小故事。

对比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致力建设新秩序,然而"关于大陆一般民众如何经历这段中国历史的新阶段,我们缺乏像陈克文和齐邦媛一样的日记或是回忆录一窥究竟,"尤其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人为了避祸将文件"付之一炬,重要档案也被严密管制",加上严格控管意识形态,以致对上述历史固守符合党意的特定诠释。这正是《战火中国》有意挑战的中国中心主义。

翻译这类学术书籍除了卓越的双语能力,专业知识也是必备条件,举凡涉及的档案、文献、资料都须费心查证原始文件,以期忠实还原,而非仅依英文字面意思。何况在查核中文原始资料时,也是检视英文原书是否忠实再现的机会,形成双重任务。

译者何启仁职业军人出身,先后毕业于中正国防干部预备学校、海军官校、政治作战学校政治研究所,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取得高等研究文凭,并成为该中心博士生,目前任教于醒吾科技大学,并从事翻译,为翻译此类战争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齐老师2018年4月26日寄赠《战火中国1937-1952》时,附了一张贴纸:"Dear德兴:近日两个儿子带来几本China at War。我想你或有兴趣看看他怎样评到我的巨流河。寄上一本慢慢看。"

我依嘱寻找书中引用《巨流河》之处,对照中文版阅读,发现引用大致忠实,但难免少数英译值得商榷,如把"助教"误为"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由于英文原著注明引用出处,译者得以查阅,并向齐老师求证,齐老师对译者也有数处提醒。一些疑义经译者向方德万查询,得到确切答覆,有时更肯定译者的建议比原文更佳。这些都归结于译者的专业能力与严谨态度。可见译者的角色绝非仅仅被动接收,而是可以发挥主动、甚至校勘的作用,使全书精益求精。

美国学术书籍出版皆经专家审查,声誉卓著的大学出版社尤其慎重。此类小疵固然不掩大瑜,但可看出译者在细节上甚至比审查者更仔细,印证了"译者是最精读者"(The translator is the closest reader.)。

除了此书的史观、史实、战争观,身为译者、评介者与翻译研究者的我,也感兴趣于中译本的特色,以及译者与编者在文本生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些主要见于中译本特有的附文本(paratexts),如作者的〈台湾版序〉、译者序、译注、编注。

〈台湾版序〉言明读者为"对中国战史有兴趣的中文世界读者"。作者提到海峡两岸学者在诠释这段历史时的偏重与遗漏;主张将抗日战争置于"长时段(longe duree)战争演进"的脉络;以大历史与齐邦媛、陈克文的个人故事交互为用,显示"对个人层面的关注";指出要"关照引人入胜的,战争记忆的跨世代传承以及沉默的课题",因为"这些课题对中国大陆背景逐渐褪去的台湾而言非常重要"──此一提醒尤其值得台湾读者深思。

若说作者是既为自己而写,也为中文读者而写,译者似乎也是既为读者而译,也为自己而译,最明显之处就是〈译者序:战争年代,和平想望〉:"战争时代"是译书的内容,"和平想望"则是动机、也是愿景。序言分享译者的感想与反思:指陈战争的残酷;提到汪精卫、张自忠、方先觉的前后生平,感慨历史之弔诡与评价之不易;以历史的教训与和平的珍贵为结。

若译序多少透露出译者"以译言志",那麽译注就是"以注辅文",补充原文未竟之处,如人名、地名、战役名称与说明。有些译注显示译者的军事知识,有些提供背景资讯,更有中文资料的补充及校正。两处引用齐邦媛与韩倞(Carma Hinton)的译文标明出处,以示言必有据及文不掠美。凡此种种都体现了译者的军事背景、专业训练、学术研究与认真态度。

同样地,黄淑真的编注也协助读者更方便接近原文,较多的是资料性说明,其他包括专有名词的定义。值得一提的是,《巨流河》出版后,许多读者感兴趣于作者与殉国的飞行员张大飞之间的关係,甚至不只一组人马希望能拍成影剧,均为齐老师婉拒。

《战火中国》中提到两人之间由"友谊变成爱情",然而编注指出,"成书前有幸拜访过齐邦媛老师,老师表示当时年纪太小,因此觉得两人间的情感不算是爱情。"笔者不仅多次听齐老师如此提到,并提供资料给编者参考。以上提到的这些附文本为中译本独有的特色,也是中译过程裡译者与编者对作者与原书的回馈与补充。

齐邦媛撰写《巨流河》的动机,是为走过的历史留下个人的观察与纪录。她虽年事已高,但学问之心未减,尤其关心中国近代史的英文著作,对以往忽略中国抗战的外国学界现象深感遗憾。 图/联合报系资料图库

本文副标题"另眼看战火中国",一方面表示作者从长时段战争史的角度对三大战争提出见解,有别于欧洲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另一方面表示笔者从非历史专业的角度切入,观察作者如何安排时代历史与个人叙事,也从翻译研究的角度切入,讨论作者与译者、原本与译本的关係,肯定译者的用心与译本的特色。

张晓风在接受明凤英访谈时感慨:"打仗的时候,除了战场上的伤亡,还有大大小小不为人知的『战场』。大历史裡看不见这些小故事"。《战火中国》引用齐、陈两人的生命书写,正是用这些小故事为大历史凭添细节与血肉,既宏观又微观,既公众又个人,既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增加过往难得听闻的平民声音,强化了本书的论点与感染力。

总之,《战火中国》除了专业的历史学意义,中文读者也可藉由中译本,迅速、正确掌握作者对影响中国近代史至钜的三大战争的分析与评断,从战争史的脉络更了解海峡两岸的处境,希望不只鑑往,也能知今,并思索在大时代裡个人与国家何去何从。

从战争史的脉络更了解海峡两岸的处境,希望不只鑑往,也能知今,并思索在大时代裡个人与国家何去何从。 图/路透社

作者:方德万

出版社:联经

出版日期:2020/11/05

内容简介:"今日的中国,何以会是如此?到底是谁打赢了关键的战争?"也许,没有谁的国家是真的。在建国神话的梦幻中,真相与谎言,都成了现实。这是课本中最混乱、难以卒睹、令人放弃理解的一段历史,是一个政府走向溃败、国家迈向分裂、人民必须受难,真相难辨的伤痛故事。过去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在二战无足轻重,但《战火中国》作者方德万指出,当众人目光集中在欧洲战场时,1937年至1952年中国正在打一场複杂的全面战争,不但要面对同时并存、相互拉扯的多股的外敌,还有同样分裂并进的内忧。

   0


热门专题
1
俄乌战争
6
大S
11
美国大选
2
中共两会
7
中美冷战
12
以哈战争
3
川普
8
洛杉矶大火
13
巴黎奥运
4
万维专栏
9
叙利亚
14
三中全会
5
AI
10
苗华被抓
15
台湾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