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我收到一个朋友发来的微信:
“我一晚上退了6个微信群,受够了,我的头要炸了。”
她没告诉我这6个微信群当初是以什么名目建起来的,但现在,几乎都被关于疫情的一切填满。
各种转载新闻,各种转发文章,各种“小道消息”,甚至还有争执、吵架……
“本来好好的群,现在乱七八糟,乌烟瘴气。算了,不玩了。”
在经受了十几天的狂轰乱炸之后,朋友还是退出了。
我建议她设置成“免打扰”模式,
她说,一直给你传递焦虑和压力的人,以后也不适合在一起玩了。
我同意。
焦虑没什么稀奇,它甚至是当代人每天都在经历的情绪波动。
但在灾难性的事件面前,在网络媒体空前发达的时代,焦虑更容易被放大,被传递,甚至被贩卖。
一
其实,疫情本身属于应激性事件,适当的应激反应是必要的。
但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专家王继堃也告诉我们,应激不足和应激过度对身心健康和社会情绪稳定都不利:
应激不足,表现为思想麻痹大意、反应迟缓,进不了警觉期;而应激过度则表现为应对措施过猛、公众恐慌等。
在信息过载的当下,恐怕少有人可以不被暴露在铺天盖地的疫情消息当中,
无论是你是否处于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在美国南加州,中学生和大学生发起了取消上课直到疫情消退的运动。尽管校方一直强调,没有理由感到恐慌,要求取消上课的请愿书已经获得近2万个签名。
肯塔基大学健康传播学黛安娜·弗朗西斯教授说,在重大事件面前,年轻人尤其容易焦虑,因为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多。
而年轻人了解病毒疫情的渠道,并不是世界卫生组织或疾控中心等这样的可靠机构。
“一次性看到海量信息,以及信息的复杂性,是他们焦虑的原因。他们很难分辨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正因为如此,才引起了焦虑、恐惧和担忧。”
人在突然面对灾难甚至死亡威胁时,随之而来的就是遭受生活的变化和精神的压力。
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都在进行封城或封闭式管理。
围城中的生活,隔断的联系,不断延长的假期,停摆的工作……已经让大多数人身心俱疲,压力倍增。
在这种情况下,急于了解关于疫情的一切信息和进展,也是试图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但问题是,在“信息不对称”、“新闻来源不明”以及“刻意贩卖焦虑”的裹挟之下,我们得到的信息,又有多少是值得信的?
“大量病毒携带者逃离武汉”“感染者逃离医院”“多带基层口罩更保险”“双黄连对病毒有效”“抽烟喝酒有助于对抗病毒”“宠物能传染病毒”……
这些虚假、武断的信息在非常时期趁“慌”而入,不仅引发了一阵阵“抢购潮”,还促发了恶劣的社会事件,制造了恐慌氛围。
在心理作用之下,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正处于各种信息指向的中心。
我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输入并输出这些绝大部分未经筛选的信息。
不知不觉中,我们可能已经成为焦虑“交易”中的一环,甚至成为谣言的帮凶。
疫情当前,口罩和双黄连不能“救命”,而群体性焦虑和恐慌却是“要命”的。
二
有一种人是比较容易焦虑、恐慌的,在心理学上叫做“易感人群”,那个“退群”的朋友就是其中之一。
她果断将自己隔离出来,其实是避免了更大的心理影响,甚至是心理创伤。
心理学专家徐凯文博士在谈到如何在疫情中避免恐慌时,提到了警惕“次生灾害”:
“因为有了这种病毒的潜在危险,人产生的严重恐慌,我们把它称之为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生理损害就是表现为易患疾病,心理损害表现为压力传递,社会损害表现为谣言四起。
就说“戴口罩”这件事。
在美国和加拿大,许多华人相对集中的地区,口罩全部脱销。
但在街上却很少看到有人戴口罩。
多伦多传染病专家Isaac Bogoc表示,如果你是非医护工作者,且没有被感染的健康人,就不需要戴口罩。
美国和加拿大的疾控中心也都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一些学校和社区也发出公开信,呼吁市民和家长不要戴口罩,也不要让孩子戴口罩上学:这样不仅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还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给人不受保护的错觉。
近日就有当地媒体报道称,华人戴口罩上街,惹人反感。甚至在纽约地铁发生了“男子追打戴口罩华人女子”的恶性事件。
相反,在疫情发生地中国,政府是倡导民众佩戴口罩的。
对此,徐凯文博士说,之前可能很多人看到一个人戴口罩,就会揣测对方是不是得病了,会对这个行为产生“污名化歧视”;而积极倡导全民戴口罩,是最简单有效的防控措施,同时也平复了恐慌情绪。
口罩戴与不戴当然与疫情本身的境况有关,但这一看似普通的举动在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确实有必要作为一个社会性事件引起重视。
毕竟,看看关于口罩的新闻就知道,它产生的“次生灾害”已经存在了。
疫情中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不是不被容忍和理解的。
但个体的焦虑情绪一旦被“利用”,从而转化为集体性的恐慌情绪和心理危机,就会演变成另一场灾害。
焦虑会让人缺乏自信。
这也是为什么处于疫情之中的我们更容易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原因。
沃顿商学院的Maurice Schweitzer教授在研究“焦虑对于人做出决定的影响”时发现:处于焦虑情绪状态的人,无力辨别建议的好坏。
他的研究证明,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对建议的心态往往更开放,而且更倾向于依赖别人的建议,即便他们知道提出建议的人与自己存在利益冲突。
可见,我们面对大量的信息和资讯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辨别“真假”的能力。
而是紧张的心态和焦虑的情绪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我们有时候会通过传递一些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信息,试图让他人产生共情心理,从而你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
但结果可能是,那些刻意炮制的新闻和信息得到广泛的传播,焦虑情绪被进一步传递。
越懂得贩卖焦虑的人,就越懂得我们的“痛点”是什么。
三
Maurice Schweitzer教授说:战胜焦虑的关键所在就是自信。
人只有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才能克制自己做出冲动的决定。
如何让自己的头脑和身心都置于放松的状态?比如:
阻断千头万绪的信息来源,筛选出值得信任的获取疫情信息的渠道;
坚持做一些取悦自己的事情,从而转移对疫情的关注;
还可以找一些合适的方法释放和排解负面的情绪。
在网络信息时代,事实和真相往往都是分散的碎片。
当我们逐渐清空身体里的负能量,并逐渐恢复自信心,开始重新接受信息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一种能力去筛选和整合这些碎片的真相。
这就是反思。
被称为最“硬核”医生的张文宏早在2018年就曾发表过一场题为《如果致命传染病再度来袭,我们是否束手无策?》的演讲。
在演讲中,张文宏医生就提出了值得反思的问题:如果SARS重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他说,从2003年到现在,中国的卫生界已经准备好了,但是你说百分之百吗,没有,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是什么。
从1918年的H1N1到2018年的北京流感,从SARS到猪疱疹病毒,医学工作者默默做了很多工作,他们不是没有在反思中为下一次流行性疾病的到来做准备。
我们在呼吁医学界、政府部门积极应对病毒疫情的同时,是否也能从我们自身出发,做一些反思呢。
正如张文宏医生所说,人类社会很美好,但是我们的危险,一直是存在的,而且很多东西,可能是我们人类自己产生的。
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可能是野生动物的福祉吗?野生动物交易能被永久性地禁止吗?
环境污染能在高速运转的城市化建设中被重视吗?企业能将环保与效益视为同等重要吗?
为维系自然生态的平衡,为维护公共环境的卫生,我们可以摒弃过度的物欲,改掉一些生活上的陋习吗?
……
面临疫情之中的焦虑情绪,你可以选择远离,也可以正面抗击。
反思就是后者。
与其冒着焦虑被贩卖的风险,不如成为思想和舆论的观察者。
因为在这场疫情中,没有人是完全的幸存者。
阅读更多文章,欢迎订阅公众号留洋派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大势已去 普京准备玩命 |
2 | 当街开枪!习当局要大开杀戒 |
3 | 中国高铁 正在沦为巨大的陷阱 |
4 | “胡”姓爸给儿取名 老师再也不点他名了 |
5 | “大战”开打!中国突然闪击波兰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报仇?李克强同班同学爆大料 |
2 | 大势已去 普京准备玩命 |
3 | 当街开枪!习当局要大开杀戒 |
4 | 彻底撕破脸,印度痛骂习近平 |
5 | 中国高铁 正在沦为巨大的陷阱 |
6 | 如今证明 再多的名和利都救不了65岁的赵本 |
7 | 曝大批特警驻守北京人大附中 网络炸锅了 |
8 | “胡”姓爸给儿取名 老师再也不点他名了 |
9 | “大战”开打!中国突然闪击波兰 |
10 | 重磅:俄罗斯提出停火条件 “认清残酷现实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万年太久争朝夕.MAGA洪流如决 | 老尚童 |
2 | 是李克强授意迫害哈佛博士陈琳 | 拿破仑 |
3 | 大刀阔斧,霸气冲天! | 水蛇 |
4 | 《中国和平革命大纲》 | 老陆 |
5 | 俄乌有可能停战吗? | 施化 |
6 | 有自媒把川普胜选比作诺曼底登 | 体育老师 |
7 | 川普解决当今世界纷乱局面的王 | 山蛟龙 |
8 | 乌克兰不是棋子,而是真正的斗 | 岁月长河 |
9 | 懂王英明:人称川建军是也 | 随意生活 |
10 | 读沽渎【川普回归,将带给台湾 | 阿妞不牛 |